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教学互动 » 文章内容

对外汉语本科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 时间:2015-01-09 20:00
  • 作者:赵子彦

摘要: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重视汉语的学习,同时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能力,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仅结合我校近350名对外汉语本科学生教学实习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给刚走上对外汉语教学岗位的年青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问题分析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随着国际上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人数也随之剧增,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仅有的四所大学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到今天已有近三百多所高校招收对外汉语专业,现在每年招生人数达1.5万人。(董洪亮,2011)众多青年学子充满热情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而当他们真正开始教学实践后,却发现对外汉语教学并非想象的如此简单,随之而来的是教学上问题不断出现,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重要的因素是课堂驾驶能力欠缺,自身知识积累有限,教学经验不足等。本文仅结合356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教学实习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能力提高的策略,希望能给刚走上对外汉语教学岗位的年青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讲解词语受母语学习的影响,侧重表达意义,轻语用

教师由于长期受母语教学影响,在讲课中往往过多注重表达的意义,而不注重语用说明,其结果常常使学习者运用语言时出现不得体现象。如:课文中有一句“您身体好吗?”教师在讲时只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见面的问候语,表示对人的关心。如果仅限于此,留学生学习后同学之间面就会出现“你身体好吗?”的问候,让人感到很唐突;因此在教此句问候语时应告诉学生:这句问候语的语用一般针对的对象是“年长者或身体欠佳者”,而在年青人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之间是不会用此问候语的。再如:在《汉语教程》(第一册)课文中有一句同学的对话“着什么急,还早着呢。”书中的解释是“句中‘什么’表示反问,表示不满,不同意对方说的某一句话。”如果仅按书中意思讲解,当老师让留学生动作快点时,他们也会说“着什么急”这样的回答,显然如此回答是不妥的。因此在讲此句时还应告诉留学生这个句子的使用条件:一般使用的对象是同龄或比自己小的人。对年长者、尊者不要使用这个句子,显得不礼貌。类似上面的例子还有很多,书中的解释多是停留于字面义,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强调字面表达意义,不强调语用,势必使留学生在与人交流中语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妥,有时甚至让人感到很难堪。

(二)词语讲解欠准确、拓展过多

汉语中近义词很多,近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如果不注重选择、区分,就会出现学生使用不当。多义词在汉语中占绝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时如果无重点、不加选择地全部讲解,过多的词义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最终连基本的词义也掌握不牢。下面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1.讲解词义时不够准确,尤其是讲近义词时过多关注词语的相同点,不注重区分不同点。如学生在讲解“常常”“往往”时,由于有的书上解释是“往往就是常常”。按照这样的解释留学生就会认为这两个词是可以通用的,于是留学生就造出“*百合往往去超市”这样的句子,“往往”虽然有“常常”意思,但是在使用时一般却是有区别的,“常常”使用时前面不需要有任何条件,“往往”前面是要加上条件,如上句应改为“百合星期日往往去超市”。如果老师只讲相同点,不讲用法上的区别,学生使用时就会出现偏误。

2.不注重从课文出发讲解词语,而是过多讲解词语其它语义用法。如在讲“可以试试吗?”课文中“可以”是“表示许可”在课文中是征得对方同意的意思。而有的学生在讲解时却从“还可以”入手,讲到“可以”表示“不错、还行”的意思,进而讲到“你真可以。”这里的“可以”有不满、讽刺的意思。学生抛开课文中的原意,却去不断拓展,这即加重了留学生学习负担,又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掌握课文中含义。而课文中的意思大多是我们生活中很常用的,因此应该从课文出发,先讲清课文中的用法,再有选择地拓展出生活中常用的其它用法。“还可以”一词,中“可以”的意思也经常使用,可以拓展讲解;后一种“你真可以”中“可以”表讽剌的意思在学生初级阶段完全可以不讲,如果拓展过多,学生会难以掌握。

(三)语音训练不能贯穿教学始终,洋腔洋调难改

在留学生学过一段汉语之后,我们会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一张嘴仍是洋腔洋调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声调是留学生学生的难点,他们由原来无声调语言到有四声变换的汉语的学习本身就很困难,尤其是二声、三声,不同国家留学生发音时会存在共同的困难,他们往往用一声替代二声、三声,而且非常顽固,有的多次纠正还常常反复。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一般都集中在前几周,之后只是的生词教学中强调语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语音重视程度大大削减。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也认为留学生说得汉语能听懂即可,不必过分强调语音语调,这种宽容的态度,致使学习者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是洋腔洋调难改,这和我们在之后学习语音训练的弱化有直接的关系。

(四)举例缺乏生活化,不善于借助身边教具进行交际训练

一些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往往准备了很多例子,在上课时常会机械地把这些例子搬到课堂上来,而就在身边的例子却不善于利用。如学生讲“借”一词时,举例很长很复杂,而且其中一些词语也是学生陌生的,而忽视身边的教具像:书、本、笔、包、水杯各种生活用品等都可用“借”这一动词进行交际训练;再如学生在讲“高、矮”“大、小”“长、短”时,身边的例子也很多。如:两个个子高矮不同的学生比较,两个水杯比较,两支笔、两本书比较等等,例子比比皆是,在讲课时有些教师只是拘泥于自己准备的例子,而对身边的教具却不善于利用,故教学中举例机械、呆板、缺乏交际性。

(五)忽视中外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中外文化知识,经常是教师不经意间已经触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

1.中外文化知识的欠缺,造成交际障碍

如有的老师在讲颜色时,举例说自己不喜欢黑色,殊不知在留学生中就有黑人学生,教师没有考虑留学生对颜色的敏感这一差异,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再如在讲“喝”一词时,老师问学生:“你喜欢喝酒吗?”。在美国有法律规定是不商家不允许卖酒给二十一岁以下的年轻人的。留学生大多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问题显然不妥。还有的上课问很多关于婚姻、年龄等个人隐私的问题,留学生个人的情况不同,有的不愿意谈这类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2.用中国式教育模式去要求留学生,造成文化冲突

在中国一般认为做家庭作业是必需的,一来可以巩固所学识,二来可以提供教学反馈。而且中国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所有的同学完成同样的作业。作业内容也有很多是机械性的,如抄写生词、例句、背课文等。而西方国家中学生,一般不会天天布置作业。作业内容也多是开放性的,如:小课题,小论文,书评,研究报告等,有时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一项作业。另外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曾有一位学习不错的外国学生,就因为教师一些机械性的家庭作业当众提出抗议,认为机械性的练习对他完全没有必要,是浪费时间,这样的作业他不会完成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延续国内传统的“一元”教育观,全体学生无论智力结构,知识掌握水平如何,都布置同样的作业,采取“一刀切”做法而忽略学生个性需求,因而引起学生不满。

(六)过多使用媒介语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几乎都用英语,用媒介语解释汉语意义,用媒介语解答学习者的问题,用英语和学习者进行交流,其结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汉语很有限。课堂上使用如此多媒介语是必有如下原因:一是在讲解中用媒介语有时更简单,有的老师遇到问题不是先考虑怎样想办法创设情景让留学生理解,而是采用简单的媒介语来解决,这样的结果看似简单明了,其实对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并不利,同时老师过多地运用媒介语也会让学生养成了依赖媒介语的习惯。二是教师可能认为留学生更喜欢接受用媒介语解释,而殊不知由于中英文词义差异,许多用我们有限的媒介语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语义,致使留学生理解偏差。如:讲“地主”一词时,老师讲解旧社会地主如何欺压、剥削贫农百姓的课文时,一位外国学生却说:“我们国家的地主比中国的地主好。你们国家的地主不好。在我们国家,我们都是地主。”外国学生之所以将旧中国作为剥削阶级的“地主”和他们国家一般土地拥有者混淆,一方面是因为教学上的误导,比如生词表中把“地主”简单地直译为“landlord”,而没有同时将这一概念在旧中国特定的政治含义和历史背景向学生进行介绍,这就是完全依靠媒介语让学生理解产生的偏差。

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了解中外语言差异,加强语用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讲解语言表达意义之外,语用教学一定要重视,要加强语用分析,讲清语用的条件,加强语用训练,注重汉语语用分析。因为语言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结构正确,理解意义,还要用得得体。

(二)语音教学贯穿始终,强化声调训练

汉语声调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在教理论及人们总结的经验中多强调声调中三声是重点、难点,但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中发现二声同样也很困难,来自不同的国家:美国、法国、西班牙、韩国、蒙古等都习惯把二声发成一声,而且非常顽固,纠正其发音错误,需大量反复练习,如:可以用组词、组句的多读来加强练习,另外在每课的生词默写时要求学生同时也要写上拼音,这对学生声调的纠正训练也很有效,要改变洋腔洋调,语音教学一定要贯穿对外汉语教学始终。

(三)准备充分的教具、创设情景

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留学生语言的差异,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教具,采用态势语、实物、图片、简笔画、设置情景、多媒体等手段让留学生理解意思。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吸引学生入境体验,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杨立华,2010)

(四)教学生活化,注重实践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学会用语言交际,因此在教学中一定注重语言的生活化,避免课堂语言。“学即所用”让留学生掌握生活中交际语言,为此除了课堂上加强生活情景的模拟练习外,还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课下的实践训练,给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的作业,如:学了购物,让他们去买水果、衣服,去市场学习讲价;学了去银行,让他们练习自己去银行换人民币;学了方向,让他们能把自己所在学校或住所的位置描述清楚;学习租房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房型和租房的经历结合图片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等等。教师善于运用学生生活实践中把所学知识运用上了,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对学汉语学习自然兴趣倍增。

(五)加强教学实际技能的培养,观模示范与模仿创新结合

教学理论可通过书本学得,然而教学技巧仅仅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技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方可摸索、掌握。年轻教师要多观模优秀课堂教学,对各个教学环节注重揣摩,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他人教学模式,要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路子。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具有针对性

一个班的留学生,多是来自不同国家,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同生的个体差异,课上提问要考虑差异,练习选择要考虑差异性,课下辅导师也要考虑差异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七)不断积累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

对外汉语教师除了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还要尽量多的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就多有体现,如:问候语的不同,称呼的不同,表达顺序的不同,对颜色喜好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出现尴尬现象。

(八)尽量少用或不用媒介语

对媒介语的使用多少问题一直有不同意见,然而在目的语国家的课堂上,媒介语是必须要少用甚至不用的。美国明德汉语培训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就要创造条件使其更多地接触目的语,必要时要强制学习者用目的语交流,这样才能迅速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能力。(张和生,)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立华.对外汉语课堂情景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8(26):104-105

[2] 张和生.美国明德大学的汉语教学[J].他山之石 40

[3] 董洪亮.近300所高校开设对汉语专业 每年招学生1.5万人[J/OL].人民网 2011年12月10日

作者:赵子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zhaoziyan6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