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讲习班 »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 资源内容

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当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

  • 作者:Cyhthia White
  • 所在机构:新西兰梅西大学

   

Cynthia J.White,新西兰梅西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专注于调查动机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在线环境研究。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Cynthia White教授题为“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当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的讲座干货。

White教授从CALL的优势说起,介绍了CALL的评估视角及目前的发展趋势,讨论了汉语CALL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吧!


一、什么是CALL

CALL是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Aided Language Learning

我们做CALL的研究时会做一个区分,一方面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助教,另一方面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划分对于未来的思考是有意义的。

CALL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沟通式、整合式的历程。

媒体和网络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语言学习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学习语言。我们在考虑CALL的作用时,会关注它的功能可见性,或者说是可供性。


二、CALL的优势及评价标准

CALL的优势可以归纳为:可获得性、便利性、动力、效率、有效性、非线性、管理和控制等。

在评估CALL时,我们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实用性、积极影响、真实性、意义指向、语言学习的潜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关注它是否适合语言学习者,以及在情感方面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即CALL的任务是不是适合学习者的特点,是对初学者比较合适,还是对那些只关注口语的学生比较合适,或者是对口语很好但汉字不好的学生比较有用?

你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就必须仔细思考自己的课堂,以及如何组织课堂。

情感维度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方面是动力,另外一方面是焦虑。比如说APP有助于缓解学习者的焦虑,还是使他更加焦虑?他们是愿意继续学习,还是不想学习?他们是否觉得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他们是不是很愿意使用这些APP

APP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这个人要使用这个APP。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这是属于情感维度的。对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设计者来说,情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CALL目前的发展趋势

除了虚拟世界/游戏化、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大数据、方法论创新外,我们重点讨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主要涉及口头信息而非数字数据和分析,包括刺激性的回忆、描述性的数据等。当然,有一些也是数字数据。但是定性研究关注更多的还是自然环境下的情境,包括在教室里,而不是说实验室控制下的情况。

我们在研究个人时,可以掌握很多细节。比如学生在北京购物,希望有更多的互动,有更多语言学习的机会,这就是环境和背景中的一些参数。

这对于定性研究非常重要,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功能可见性,而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功能可见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二)教师CALL专业知识和培训的三种模型

第一个是TPACK,就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就是使你具有整合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这个模型包括三种知识:技术知识、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

你要教汉语,就必须把这三种知识整合在一起。比如教汉字,通过一个APP来教,你必须要使用某种特殊的技术;教语法,你需要知道哪种技巧是最有利于学习语法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模型。

第二个是在线语言教学技巧模型,也就是你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才能够进行在线教学?比如信息和通讯技术是基石,往上就是关于某一个软件具体的技术能力,再往上是使用的可能性,在线社会化等,它是一个静态的模型。

第三个模型是认知、行动、反思。这在汉语教师同步在线教学培训项目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学生一起来学习在线教学的一些技能,之后他们在线进行实践,然后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来学习,最后又反馈到培训的设计当中,所以这是一个互动的模型。


四、当前关于技术辅助中文教学的研究

(一)同步互动

这是一个英国开放大学关于互动模式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学习中文的初学者,没有任何中文学习背景。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在在线中文教学课堂当中的互动模式。

上课的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即问候、教学和告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到自己讲少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说话,而且学生之间还有沟通,这是他们的一个研究问题。

举例而言,教师一开始会打招呼,中间是教学过程。老师问大家,知不知道怎么说“太极”?激活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去运用这种语言。学生会做出一些反馈,老师再给一些反馈。比如夸赞学生说得很好。如果学生说得不对,老师会进行纠正。

最后是研究结果,通过研究他们发现32%的互动都是反馈,因为学生想要反馈,尤其是在这种在线远程教学模式中。学生如果得到反馈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关注,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另一个研究问题是,这种互动模式如何与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相关联?大家知道PPP吗,就是展示、练习、产出。这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教学策略。

如何通过展示加强学生的练习和产出,研究者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让学生去演播室进行练习;另一个是接力棒的形式,鼓励学生相互提问。

研究者希望把讲解缩到最短,保证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说得比老师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看老师如何能够鼓励和激励学生多说。

这些学生是初学者,而且他们对在线远程学习的模式也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可以看到老师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去表达。

(二)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于2006年推出,是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你有虚拟化身,它可以走路、行动、说话,也可以到处去看一看,就像真实的人一样,还可以跟其他人打招呼,可以去探索新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3D沉浸式学习。

该项研究旨在探讨使用音频和图片,与使用音频和3D沉浸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听力理解的不同影响。这是一个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是2716岁到25岁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学生的背景非常重要。

学生们会用这两种模式来学习中文,他们要研究的是哪种方式对提高听力能力更好。整个实验历时六个星期,每个话题50分钟。最后会有一个测试。实验结果是:通过“第二人生”进行听力学习的学生成绩更高,他们的听力能力提升也更快。所以3D虚拟沉浸的环境能够对提高汉语听力理解能力有更大影响。

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哪一种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就是说学生是否喜欢3D虚拟沉浸式的学习方式?结论很复杂。

3D虚拟沉浸环境下,学生有更大的动力,“第二人生”可以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汉语。但另一方面,如果仅看图,他们更关注于听力。“第二人生”这个环境非常有意思,而且令人兴奋,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注意力下降了。

“第二人生”是一个多模态的学习环境,学生会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他们的虚拟化身,所以可能会有点分散精力。研究者收集学生的反馈,这是定性的数据。

学生会说,“第二人生”互动性更强,你会感觉好像身临其境。有个学生希望能够展示汉字,认为可以提示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在“第二人生”当中加一些汉字。当然,我们必须要有重复性的研究,因为这个研究的样本数比较小。

(三)移动汉字学习策略

下面介绍英国开放大学关于移动设备辅助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研究中使用了一个名为“汉字第一步”的汉字教学APP,帮助成年远程学习者学习汉字。

这是一个样本量很大的定量研究,有多种因素的考量。该研究关注学生通过APP学习汉字时使用了哪些策略,以及这个APP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策略的。

数据来源包括在线测试、在线调查、Email访谈和学习日记。研究者给了学生们18个策略,让他们回应是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的。例如,学习者将拼音输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来帮助自己认识新的汉字。

我们可以看到移动APP的影响很大,学生用得越来越频繁,他们也很喜欢这个APP当中的测试功能,因为他们想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就是这个APP所带来的技术可供性。所以移动技术、移动设备确实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学习者到底喜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研究发现学习者使用了一些社会和情感的策略。

社会策略方面,比如学生给中国朋友发短信或聊天之前,会用在线字典去查这些新的字,还会用他的朋友之前所用的字。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的中国朋友非常震惊我能够记住这些汉字,这是一个评价。这样的评价其实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间接的一些赞赏或积极评价能够支持学习者坚持下去,他会永远记得这种温暖的评价。这就是我所说的情感策略。

(四)微信和教师社区的实践

下面介绍的研究是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开展的。首先,他们引入了翻转课堂的实践。这是一种创新。

老师会担心,这能奏效吗?学生会喜欢吗?如果碰到挑战我们怎么做?于是大家尝试用微信来比较彼此的想法,相互支持。这是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者使用了“实践社区”这个理论。实践社区是一群有共同关注点,有相同问题,对某个主题有热情的人,通过互动持续加深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

实践社区有三个维度:第一,有共同的参与;第二,有共同的事业;第三,有共享的咨询库。

大家可以看到微信的可供性,它使教师能够进行持续地互动,并且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好处。所以这个研究切入点非常聪明。研究问题是,教师以何种方式利用微信功能?教师对参加微信教师组的经历有什么看法?

第三,使用社交媒体对实践社区的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对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教师是不是可以使用微信来获得持续性的职业提升?

一共有五个教师参与,他们都写了反思日志,题目包括:第一,你如何看待这种交际或者合作的方式;第二,在群聊中与其他老师互动时,你是不是碰到过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挑战?第三,你对有效使用微信群聊组的建议。

所有老师都是深度参与的。他们会说“今天下雨了,出门的时候要当心。”这听起来好像和教学没有关系。但是,它是一个社区搭建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你对其他人表示关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情感策略。

有的老师说了很长的话,讲述他这门课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问题,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整合起来。

所以,微信最大的价值就是你可以每天、每节课之后都反思,看到老师是怎样合作、分享的,这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是微信群的一个优势,它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它是一个私密的沟通平台。

所有老师都面临着翻转课堂的挑战,他们愿意彼此提供支持,因为他们都想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所以他们都想做贡献。他们会共同进行讨论。例如,他们会评价微信的自动翻译功能好不好。他们一起协商,希望能够找到最佳的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

当然,他们也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们可能会给彼此发一个他们想在课堂上所做的活动,会问其他同事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活动比较好。其他同事会就此给出一些反馈和评价。

实践社区的第三个方面是共享的咨询库。教师们有共同的一些记录,其中一个老师准备汉字复习和预习的PPT,同事们会提供他们的想法和反馈。微信群里存档的内容也非常有用,能够让老师之后进行反思。

他们可以回过头看他们之前在微信群聊里面存储的内容或者遗留的问题,这样工具就有了可供性,会影响我们做研究的方式。

很多年前,我们进行课堂研究,可能要在课堂上进行录像或录音。但现在通过微信群都自然而然地存档了,成为我们研究的基础数据。即使在整个教学完成后,教师们也依然可以通过微信群保持沟通。

他们认为,即使项目结束,这样的群仍然可以成为他们终身职业发展的一个工具。所以说,这样一个实践社区能够帮助教师成长。但是,这些参与者必须要对他们的愿景达成共识,之后才会非常有效。


五、CALL研究现在需要什么


(一)少一点实验性的研究

我们要关注的是真实性,以及生态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下,研究一个真的教学项目中所存在的对象,不是人为的,或者说故意为之的情况。

当我们做研究时,我们要对整个情境做非常详细的描述。因为,不同的情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一样。

(二)研究实际的学习者和教师行为

我们要详细地研究学习者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去看记录的行为,就像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我们研究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我们要去分析他们真正的行为,也就是在现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写下来、记录下来的行为。

(三)少一点对“新手”的研究

我们要看从新手变成专家的整个过程。例如,学习者用APP学习汉字的过程,我们可以去看一下他们第一年、第二年,或者他们已经用过三年APP之后的进展如何。

APP软件不断成熟后,他们的运用行为又是怎样的。不应该只研究刚开始应用这些技术的学生和老师。

(四)不要只关注工具

要分析学习者、教师的需求和课程设置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也要关注工具和课程设置的关系。

(五)重新检查工具箱

我归纳了一些技术辅助语言教学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第一,观测性的数据,你可以去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使用技术;第二,熟练程度和表现数据;第三,引出的数据,比如说问卷调查,还有学生的日志等;第四,档案数据,录音或者转写都属于此类。

技术辅助的语言教学研究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工具箱,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析档案数据,我们还可以把档案数据和其他类型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

总之,在CALL的研究中,首先,不要把关注点只放在工具上面,要关注工具的可供性;第二,一定要详细了解前人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做你的研究;第三,可迁移性,你不要做一个对别人没有任何意义的研究;第四是情境,做研究的时候必须要研究情境,了解研究背景是非常重要的;第五是三角测量,我们要有很多的数据源,不能只是一个问卷调查,或一个原始数据,必须要有档案数据,也要有引出的数据,数据越多,对每一个时刻的理解就越丰富。

最后,还有批判性和复杂性,你做的研究不能说一切都是完备的,你必须要有批判精神,要确认还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哪些问题没有阐明,如何改进等等。CALL的研究涉及很多因素,每个时刻都有非常复杂的内容可以解读。


结语

数字化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不同的方法论,我们可以通过技术了解当代语言学习,以及它在学生日常生活和身份中的地位和意义。

(本篇内容根据Cynthia J.White教授在2018高级讲习班上的讲座速记整理。发布于孔子学院官方微信号。现将讲座讲义与PPT上传学会网站,供广大会员参考。)


【PPT】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讲义】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