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讲习班 »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 2018-09-04 基于大数据的汉语课堂教学反思与实践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本期内容,我们为大家带来郑艳群教授题为“基于大数据的汉语课堂教学反思与实践”的讲座干货。郑艳群教授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在本次讲座中,郑艳群教授介绍了她新近利用教学计算开展的有关大数据视角下汉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讲述了汉语教学数据挖掘的方法及其对汉语教学研究的意义,并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在大数据时代,外语教学研究范式有了新的动向。通过教学计算对汉语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研究问题或值得再思考的方面。 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啤酒与尿不湿的故事 我们先讲一个大数据的故事——啤酒和尿不湿的故事。据说美国的沃尔玛超市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发现啤酒和尿不湿的销量在周末都会增长,发现两者的增长比例都是同步的。于是他们做了观测,发现啤酒和尿不湿的购买者都为青年男性,因为这部分人群的孩子多为婴幼儿,每到周末都要去超市购买尿不湿,而周末是美国各种体育比赛的高峰期,多数男性还会顺便买啤酒回家,以便边看比赛,边喝啤酒。根据这种现象,沃尔玛调整了商品的陈列,把卖场内原来相隔很远的啤酒与尿不湿摆在一起。结果发现,这两类商品的营业额较之前都有了非常大的增加。 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发现问题,通过反思来探究问题,之后通过调查研究来寻找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验证假设。这个过程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啤酒是食品类的,尿不湿是百货类的,通常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卖。通过大数据,把这两样商品关联在一起,卖家和买家实现了共赢。 从这个故事来看,数据比经验更可靠。联想到教学,我们只要知道这种关联关系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就有望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啤酒和尿不湿的关联与羊肉片和调料的关联不同,它打破了人脑可能的认知,发现了我们习惯和经验中没有的认识。因此,我们也期待大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不知道的教学规律。 二、大数据时代给教育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研究课题 我们一定特别想知道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开展了哪些研究?大数据时代可以从语言教学和学习中获得哪些数据?大数据时代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可能?应用大数据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我们有了大数据,就可以应用大数据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开展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比如说,什么时候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练习形式是最有效的,可能都会通过这样一种教学计算来获得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开展自适应教学研究。比如,可以通过人机会话,快速、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推送学习资源。 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会定期告诉我们在技术方面应用的现状、趋势和挑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云计算、学习分析等技术的未来走向,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技术,一个就是物化的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等;还有一些属于智化的技术,比如教学的技术。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中的学习分析,就是对学习进行分析,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等进行研究,这样的结果对教学实施是有帮助的。把它用于网络平台设计,这个真的是非常必要的。这使教学设计有了科学的依据。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教学认知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汉语教师培养,相关课程设置都是有益的。 三、教学计算的研究实例 最近这些年,我和我的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汉语教学计算的研究,总结出了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在这儿跟大家分享。 这一研究过程经历了:确定研究问题、采集数据、通过数据发掘规律、解释规律等步骤。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对已有的认识进行验证、修改和补充。下面就介绍有关语法教学,以及听说读写课和教学管理的研究实例。 (一)汉语语法教学的结构和过程研究 语法教学是二语教学中避不开的问题。研究语法教学,怎么讲语法,讲语法中经历怎样的过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即语法教学的结构和过程研究。 我们参考已经发表的有关语法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的文献,将之视为“应然”的描写;然后根据优秀教学实录开展了“实然”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献中的哪些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得比较多,或很少。这项研究的结果帮助我们认识到语法教学中的基本构件包括导入、说明、练习和总结,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结构和过程的结果。从中也帮助我们发现一些疑问,有待进一步进行教学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最近,我们又对导入环节做了细致研究,称之为“导入”技术,包括导入对象、导入手段、语法点属性、导入过程和练习形式,我们希望从中发现一些教学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应用的条件。 已有的研究成果非常宝贵,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二)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练习、手势语和引发语研究 1 口语练习形式和功能研究 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归纳了初级和中级口语教学中的练习形式,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练习形式有这些类别:看图说话,根据实际的情况回答问题;生词问答,语言点的问答;课文的复述,根据实际情况问答;角色描述,利用视频进行练习等,以及它们在导入、生词讲练、语言点讲练、课文讲练和巩固拓展等环节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分析。 2 口语教学中的手势语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口语教学中教师的手势语功能有四大类。其中有指示性手势,经常用来指人,一个共性特征是掌心向上。比如,伴随着教师话语“请你说”“你呢”“你怎么想”,这至少是一种礼貌行为。这与随随便便地用手指头指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对新手教师来说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再有,我们发现有一些手势语有特别的语言教学功能,我们称之为适应性手势语。比如,点顿、画圈和摆动。有的时候就是用来强调句子的语调、韵律,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掌握。 3 口语教学引发语研究 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引发语的例子和不成功的引发语的例子。可以发现,成功的引发语在引发语的内容、包含的问题类型、引发的逻辑上都有它的成功之处。而不成功的教师引发语,常有如下特点:意义不明确、逻辑不清楚和表达啰嗦,造成引发失败。 (三)汉语听力教学多模态形式与功能研究及听说课教学中的聚焦形式研究 1 听力多模态形式与功能研究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教师多模态话语片段的例子,从中可以发现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它们是如何协同的。 2 听说课中FonF理论的验证 下面我们来谈一个聚焦形式的研究。在教学当中如何处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这一直是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如果只讲形式就忽略了意义,回到了结构教学方法,如果单讲意义教学,我们可能忽略了二语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重视。 Long于1988年提出聚焦形式,即在进行意义交际的同时关注到语言形式,此后国外对聚焦形式有了很多研究。Ellis 2002年的一篇文章对前人的研究做了归纳,非常系统。它告诉我们在教学当中都有可能发生哪些情形,在这些情形发生时应给学生怎样的反馈。比如说,事先未知类型中有一种情况是抢先,有可能是老师抢先的,也有可能是学生抢先;教师反馈也分外显和内隐两种。 我们的考察结果发现其中的“说教式”根本就没有。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想,到底是由于我们选取的样本不好、样本太小、不具有代表性,还是专家的观点有误呢? 其实,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已有的理论认识的时候,也会发现,其中确实是有问题的,后来专家也承认了。我们并不是想否定专家,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认知,能够不断地接近科学。 我们还做了一个研究,就是研究微信文字交互中聚焦形式的问题。我们想看看,跟汉语教师聊天的过程当中,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是不是有提高?在微信上的交际与在课堂上是不同的,因为这里的交际内容是无法规定的,也与课本无关,而且过度的纠错会打击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所以对于教师在交际过程中怎么引导学生改错,比如如何纠正英语母语者在使用介宾结构时位置的错误,教师如何把正确的语言形式反馈给学生并让学生意识到并纠正过来,我们归纳出了一个反馈系统,这个显然与Ellis关于课堂教学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四)汉语阅读微技能教学研究 我们再来看一个阅读教学的研究,就是关于阅读图式理论和阅读微技能的研究。这些系统性的教学认知都是从教学计算中得来的。 1 图式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阅读图式理论实际上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阅读教学环节应用了图式理论中的不同分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图式理论并开展阅读教学。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际教学中语言图式包括:学习段落或篇章中的词语、分析课文题目、复习课文中具有某种特征的词语、用课文中的词语练习写作。 我们还可以得到更细致的结果,比如关于学习段落或篇章中的词语,这里面又包括什么呢?有学习课文中的单个词语、学习课文中同语义类的词语、学习课文中具有相同语素义的词语等;并且我们知道这些语言图式在阅读前、中、后出现的几率。这样的知识可以作为教学参考,也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 汉语微技能教学研究 我们再来看一下微技能。细化技能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的能力,当学生遇到生词时,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从而顺利地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大意,这是大家经常用且文献中经常看到的知识。 实际上还有根据语素猜测词义、根据词语结构猜测词义、根据对应词猜测词义等都是阅读当中的微技能,这些都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的。如果我们能明确这些微技能,那么在教学中就能更加有的放矢。 (五)汉语写作指导教学研究 写作指导对写作教学来讲非常重要。怎么给予写作指导呢?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常见的流程如下:导入—知识讲解—范文分析—练习—总结—资料检索和使用指导。 我们还可以知道“知识讲解—范文分析—练习”这个子过程的顺序是相对固定的;可以知道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范文分析”,其次是知识讲解和练习,即范文分析是写作指导中最受重视的构件,它在促进学生写作输出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应该对范文有很好的分析,然后对写作知识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个重要的就是练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得知每个环节更细致的内容。比如“资料检索和使用指导”非常重要,会告诉你们如何去找一些素材、如何鉴别它并利用它来提高写作文的水平。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如何讲解处所词和时间词的;是如何分析范文的,包括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这就是一个写作教学的例子。 (六)汉语MOOC平台教学管理研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管理的例子。我们知道,有了教学平台就可以获得教学和学习数据,这也是一种资源,怎样分析和利用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比如,作为教师,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规律,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予什么帮助。 我们以MOOC平台上的数据为例。平台上有一些公开的数据,当然任课教师有权限看到更多数据。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数据,如发帖人、点赞数、回复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问题有些是关于平台使用的,这些问题通常发生在开学之初,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多配备些熟悉平台使用的人员及时在线给予指导;有些是关于教学内容的,那么就应该有专业指导人员对这类问题进行解答,教师也可以将它作为下一期改进版的参考。 通常在开学之初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问题多,以及在学期末临近考试时,也可能问题比较多,那么这些阶段就应该多配备助教,及时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答疑。这就是教学管理的研究,动态地安排学习指导。 四、汉语教学数据挖掘的意义 我们来总结一下汉语教学数据挖掘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认识影响汉语教学的相关因素,发现更多的汉语教学规律 1 开展教学模式研究。包括:发现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理论;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2 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包括:验证理论模型;探讨“实然”与“应然”及其关系问题。 (二)用丰富的汉语教学知识指导教师和教学行为,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 1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 开展科学的教学评估。 3 构建汉语教学知识体系。 (三)用丰富的学习分析结果,提供学习支持并开展进一步的习得研究 1 按需提供学习支持。 2 为习得研究提供支持。 注:请参考郑艳群(2016)汉语教学数据挖掘的意义和方法,载于《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本讲总结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对内容、形式、参与者、教学手段的综合研究,发现其中有利于教学和学习开展的共性特征,探讨教学和学习的规律。当然对于某些个性特征,我们也应该予以重视,它有可能是教学创新之处,或需要总结升华的知识。 从学习过程中,结合学习者特征,发现学习规律,最后反馈于教学,这是我们的研究目的。我们将这一类研究称为教学计算。我们会通过数据样本的增多,不断修正、完善这个模型。 最后,我想用《大数据时代》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交流,那就是:“数据让我们更加谦逊”。 主持人:的确,我们现在对于汉语教学的真相还有很多的未知,对于我们目前一些经验性的做法,科学性和理论问题还有很多疑问。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如何了解和认识教的过程、学的过程、测的过程当中的真实情况,这是我们这么多年,几代人在做的一项工作。(本篇文章根据郑艳群教授在2018高级讲习班上的讲座速记整理,发布于孔子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 2018-08-29 Language Teacher Agency in the Digital Age/数字时代中语言教师的能动性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编者按:Cynthia J. White教授是新西兰梅西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专注于调查动机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中在线环境是她研究的重点。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Cynthia J. White教授题为“Language Teacher Agency in the Digital Age/数字时代中语言教师的能动性”的讲座干货。 数字设备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现在出现的这些新工具、新APP、新平台,学生了解得比我们快、比我们多,在这个数字化不断增强的时代,作为一个老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数字时代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另外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大的趋势,推进了数字时代的进程。 一、何为能动性? (一)能动性的定义 Ahearn(2001)认为,能动性是社会文化调节下的行动能力,这里的“社会文化调节”指的是能动性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Duff(2012)认为,能动性是指人们作出选择、过程调控、自我调整以逐渐实现目标的能力。 (二)能动性的重要性 能动性可以影响个人决策,与个人行动有关;能动性还可以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评价,体现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惠。 (三)语言教师的能动性 在数字时代,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将会有全新的教学经历,创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作出新的决策并采取新的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包括:(1)理解和评估环境,它通常与我们的行动,以及我们对生活当中一些情景的理解有关。(2)积极确定行动目标,即老师必须非常积极地去观察环境,看其中有哪些可能性。 (四)能动性的两个理论模型 1. Emirbayer & Mische(1998)的理论模型 能动性是关于人们如何采取行动的,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并非如此简单。研究得越深入,它越复杂。Emirbayer & Mische的理论模型以时间为线索,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部分,它们之间构成一个循环。 2. Van Lier(2008)的理论模型 能动性应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批判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特征。 二、数字时代中教师如何决策、如何行动? (一)教师能动性研究中如何获取数据 书面描述。即让教师就他们的体验、经历等进行书面的描述。 初步分析。即对教师的书面描述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在线采访。 在线采访。这个步骤主要询问教师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了什么行动,教师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有了哪些改变。 数据检验与分析。检查数据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一个远距离观察的案例分析 我们以远距离观察语言教师Will的能动性发展为例做说明。他的能动性发展可能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初始动力 学校里出现了新的变化,老师和学生都要使用新的技术,而且师生只有半年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学校里的教师对汉语了解并不多,汉语教学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难以进行。 2.初步行动 开展小型的试点研究,比如在这一年半时间里进行针对某些学生的试点项目,看看是否行得通。 了解混合式的语言学习,比如他恰好有了用于职业发展的时间,利于他参考网上混合式语言教学的案例并阅读语言学习的相关书籍,请教大学里信息技术的专家,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所有的想法,这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认真思考可能性,比如他认真思考了webCT平台的作用(即动允性),思考环境能带来哪些可能,教师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3.面临的挑战 从师资方面看,当时Will在英格兰是一个汉语教师的先锋,因为那时中文还不是那么普及,他的同事很少。 虽然ICT顾问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但他们并不了解语言教学,更不了解汉语的特点。从环境方面看,虚拟环境中学汉语不如大学的课堂好,而且这个平台也不适用于汉语教学。 4.新技术的使用 Wimba是当时新上线的工具,它可以用于发送较短的声音邮件。因此,老师可以把声音录下来发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录音,然后发给老师和其它同学。 这种技术对课堂教学帮助很大,学生可以练习音调,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语音,也可以提出问题,互动问答。Will说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说明了Will对学生是有责任感的。 5.转向技术 Will希望学生在课外也能学习汉语,在技术的辅助下获得更多资源和体验,并取得进步。Wimba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Will感到兴奋。 他发现,语音语调和汉语中其它内容的学习,如果有正确语言输入,且能够反复地听和练习,就能够促进学习,这是技术的一个优势。 后来,Will大力倡导技术辅助语言教学,并成为了英国倡导使用语音技术的一个先驱,影响了很多英格兰人。 以上,我们不仅通过例子进行了分析,而且还有对整个过程的反思。考察技术对语言教师的影响时,有时需要回溯若干年的经历,有时则是涉及某一个时刻中教师的决策和行为。 (三)一个近距离观察的案例分析 1. 项目介绍 SCOLT是中国北语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的同步在线汉语课程项目。梅西大学的学生和北语的老师结成对子,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共进行五次课,每次课20分钟。我们采用全程录像的方式记录数据。 2. 观察视角 在Will的例子中,我们是远距离观察(关注较长时间内)技术的影响,而SCOLT中的观察属于近距离观察。 视频中,当学生的身体远离摄像头的时候,可能是他们不想继续,这时候教师如何反应呢?当学生视线游离,不敢直视摄像头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思考,也可能是不知道答案,这时候教师也应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这种视频观察中,我们可以聚焦到具体的事件,去了解教师注意到了什么。 3.语言施动者与环境 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施动者和环境之间有重要的关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作出决策,他们要分析学生语言,关注其形式、修正和反馈。因此,我们可以关注施动者,同时也可以关注环境。 4.研究视角 在视频中,我们采取的是主位视角,研究者不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尽可能从被研究者的视角去理解视频中的环境。借助摄像头的记录,我们可以聚焦到某一个时刻,然后使用刺激回忆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从而了解当时互动的过程。 5.刺激回忆法 刺激回忆包括3种:教师回忆、学生回忆,以及师生共同进行的回忆。这种刺激性的回忆不需要回忆整节课的内容,只要聚焦到其中的一两个事件,然后深入分析这些事件。 6.事件的选择 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关键的事件,比如非常挣扎、非常困难的时刻。例如,与意义协商、话语调整、重铸、形式聚焦和言语澄清等相关的片段。然后,去评价这些片段中老师或者学生行动的意义与目的,即理解他们在面临挑战的时候有何反应、做何行动。 7.事件分析 下面的事件中,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圣诞节的问题,并准备引入“送礼物”这方面的话题,然而学生并没有谈到礼物这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个片段,教师与学生都分别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教师回忆如下: 我准备了关于“礼物”的内容,并询问学生圣诞节是否给家人买了礼物,但是学生的两次回答都是意料之外,所以我要继续改变提问的策略。另外,学生犯了很多错误,我担心如果纠错次数太多,他会觉得沮丧。 这里,老师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回应学生所犯的错误,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希望学生能够保持说话的状态。 我也问了那位教师,是否认为这个学生当时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错误了。这位老师说,她觉得学生意识到了一部分错误,但有些地方的错误没有意识到。因此,我把教师回忆中的这段给学生看,看学生的反馈。 学生回忆如下: 我其实比较高兴,因为我可以用之前学过的短语和词语……当我不确定我自己说得对不对的时候,会有一些动作。 老师非常耐心,她发现我的回答没有覆盖到她所希望我用的词语,所以用英语向我说明了这些词的范围,或者问我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 最后,我明白了应该怎么说……我不想只是为了练习用这个语言,而且希望运用现实生活当中真正存在的一些表达。 这里,虽然老师说她比较担心,但学生觉得自己能用上已学过的知识,因此对这个过程还是非常满意的。另外,学生的目的是想把这个语言运用到切实的生活当中,而老师备课的设计跟学生的方向不太一致。 通过刺激回忆的方法,我们发现教师与学生对情景的理解和反馈是不一样的。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老师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变化,反映教师临场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我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分析,可以知道在当时的情景中利用环境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以及最恰当的行动和反应是什么。 三、数字时代中课外学习中的教师能动性 数字环境下的学习需要采用一套与以前不同的方法和理论,用来理解现代语言学习,以及语言学习在学生的身份和日常生活中所处地位和意义。 (一)自主性与技术 1. 自主性与技术的融合 在自主性与技术融合的趋势下,学习者将获得更强的自我掌控能力。同时,学习的场景将更加丰富,教学法将更为综合和多样。 2. 自主性的定义 它的经典定义是能够管理自身学习的能力。 3.自主性与能动性 前者关注学习者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对过程的掌控能力,后者关注人们在具体的时刻和具体的语境中如何决策和行动。 (二)课外学习 从不同的维度看,课外学习可以划分为如下多个种类。 地点:课堂内、课堂外。 正式性:正式、非正式。 教学性:教学性、非教学性。 控制源:自发的、他人驱动的。 (三)自主学习 这里我们主要谈远程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学习。 1.项目介绍 我们把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德国明斯特大学的课堂连接起来,把学生分成三到五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并以他们合作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参与项目的学生水平不一,德国学生英语很好,新西兰学生德语水平为中等或初级水平。这个项目对两国学生的要求不同。德国学生要完成一个报告,新西兰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参与过程。 除了学生,一位指导老师也参与了这个项目。我们将观测这位老师在项目过程中如何作出选择、如何适应这种远程合作式的语言教学,以及如何获取学生的课外学习数据。 2.数据收集 包括:在线讨论产生的数据、采访,以及教师反馈日记和学生反馈日记。 3.教师能动性的发展 初始动力。有可能一开始是令人生畏的,因为我们同时在学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有可能刚加入这个项目,会感到新奇和兴奋,但之后又可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做好准备。 决策与行动。应加强沟通,比如我和德方共同合作的时候,我们会经常讨论,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可以使用技术辅助沟通,包括相互发视频、音频和邮件;可以记录下问题,包括感兴趣的话题或需要协商的事情。 新技术的应用。主要的工具有Live Voice、Chat、Discussion和Wiki,这些软件对新西兰学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工具获得德国学生和老师的反馈。 项目效果。学生说他们的语言能力、作报告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沟通和讨论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4.技术对远程语言自主学习的影响 带来可能性与机会。新西兰学生Katiya每天在网上听大家讨论,自己学习。他觉得去听别人说非常直接,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他甚至一边做饭,一边听。 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所带来的这些可能性和机会。 增强学习动力。有一个德国老师对技术非常感兴趣,他希望教师能让学生满怀兴趣地打开电子设备并学习语言。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推动学生这么做,找到学生学习的动力。 正如大家喜欢边听广播或音乐边开车那样,他希望语言学习者也有这样的动力,时刻想去听、去练习他所学习的语言。 增强教学动力。Katiya认为,在网络平台直接听其他国家学生的发音的学习方式他很喜欢。而其他项目中,有的老师曾经把自己的语音发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反复听、反复练习。如果学生真的可以做到这样,会给老师很大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外进行反复的听、练,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增强真实性。Katiya说,能够用德语与德国学生进行交流,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学习动力和鼓舞。在网络平台上,他用自己的德语组织会议,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些动力来自于他自己能够用语言作为沟通工具进行沟通。这种在线语言使用的体验非常真实。 促进互动与交际。两国学生在facebook上相互关注。Katiya说,他在facebook上看德国朋友的表述方式,观察他们如何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并参与上面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四、总结 (一)语言教师能动性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技术,特别是智能手机占用了我们很多的时间。未来的中文学习者肯定要在手机上使用中文与中国人沟通、交流,并通过手机继续语言学习,教师不能忽略这一工具的重要性。 技术长期带来的变革将会帮助教师获得新的技能。因此,教师要熟知学习和使用技术的过程,敢于实践,积极利用技术辅助教学。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学生、同事和自己的实践经历中吸取经验并应用到教学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字时代中的教师应如何利用教师能动性来改进教学实践? 我们生活的环境日新月异,充满了创新与变化。教师的职业责任之一就是要思考和探索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来帮助我们的学生。 (本篇内容根据Cynthia J. White教授在2018高级讲习班上的讲座速记整理,发布于孔子学院官方微信号)
    ...
  • 2018-08-24 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当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Cynthia J.White,新西兰梅西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专注于调查动机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在线环境研究。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Cynthia White教授题为“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当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的讲座干货。 White教授从CALL的优势说起,介绍了CALL的评估视角及目前的发展趋势,讨论了汉语CALL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吧! 一、什么是CALL? CALL是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Aided Language Learning。 我们做CALL的研究时会做一个区分,一方面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助教,另一方面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划分对于未来的思考是有意义的。 CALL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沟通式、整合式的历程。 媒体和网络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语言学习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学习语言。我们在考虑CALL的作用时,会关注它的功能可见性,或者说是可供性。 二、CALL的优势及评价标准 CALL的优势可以归纳为:可获得性、便利性、动力、效率、有效性、非线性、管理和控制等。 在评估CALL时,我们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实用性、积极影响、真实性、意义指向、语言学习的潜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关注它是否适合语言学习者,以及在情感方面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即CALL的任务是不是适合学习者的特点,是对初学者比较合适,还是对那些只关注口语的学生比较合适,或者是对口语很好但汉字不好的学生比较有用? 你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就必须仔细思考自己的课堂,以及如何组织课堂。 情感维度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方面是动力,另外一方面是焦虑。比如说APP有助于缓解学习者的焦虑,还是使他更加焦虑?他们是愿意继续学习,还是不想学习?他们是否觉得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他们是不是很愿意使用这些APP? 就APP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这个人要使用这个APP。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这是属于情感维度的。对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设计者来说,情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CALL目前的发展趋势 除了虚拟世界/游戏化、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大数据、方法论创新外,我们重点讨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主要涉及口头信息而非数字数据和分析,包括刺激性的回忆、描述性的数据等。当然,有一些也是数字数据。但是定性研究关注更多的还是自然环境下的情境,包括在教室里,而不是说实验室控制下的情况。 我们在研究个人时,可以掌握很多细节。比如学生在北京购物,希望有更多的互动,有更多语言学习的机会,这就是环境和背景中的一些参数。 这对于定性研究非常重要,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功能可见性,而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功能可见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二)教师CALL专业知识和培训的三种模型 第一个是TPACK,就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就是使你具有整合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这个模型包括三种知识:技术知识、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 你要教汉语,就必须把这三种知识整合在一起。比如教汉字,通过一个APP来教,你必须要使用某种特殊的技术;教语法,你需要知道哪种技巧是最有利于学习语法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模型。 第二个是在线语言教学技巧模型,也就是你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才能够进行在线教学?比如信息和通讯技术是基石,往上就是关于某一个软件具体的技术能力,再往上是使用的可能性,在线社会化等,它是一个静态的模型。 第三个模型是认知、行动、反思。这在汉语教师同步在线教学培训项目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学生一起来学习在线教学的一些技能,之后他们在线进行实践,然后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来学习,最后又反馈到培训的设计当中,所以这是一个互动的模型。 四、当前关于技术辅助中文教学的研究 (一)同步互动 这是一个英国开放大学关于互动模式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学习中文的初学者,没有任何中文学习背景。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在在线中文教学课堂当中的互动模式。 上课的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即问候、教学和告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到自己讲少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说话,而且学生之间还有沟通,这是他们的一个研究问题。 举例而言,教师一开始会打招呼,中间是教学过程。老师问大家,知不知道怎么说“太极”?激活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去运用这种语言。学生会做出一些反馈,老师再给一些反馈。比如夸赞学生说得很好。如果学生说得不对,老师会进行纠正。 最后是研究结果,通过研究他们发现32%的互动都是反馈,因为学生想要反馈,尤其是在这种在线远程教学模式中。学生如果得到反馈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关注,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另一个研究问题是,这种互动模式如何与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相关联?大家知道PPP吗,就是展示、练习、产出。这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教学策略。 如何通过展示加强学生的练习和产出,研究者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让学生去演播室进行练习;另一个是接力棒的形式,鼓励学生相互提问。 研究者希望把讲解缩到最短,保证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说得比老师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看老师如何能够鼓励和激励学生多说。 这些学生是初学者,而且他们对在线远程学习的模式也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可以看到老师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去表达。 (二)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于2006年推出,是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你有虚拟化身,它可以走路、行动、说话,也可以到处去看一看,就像真实的人一样,还可以跟其他人打招呼,可以去探索新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3D沉浸式学习。 该项研究旨在探讨使用音频和图片,与使用音频和3D沉浸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听力理解的不同影响。这是一个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是27个16岁到25岁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学生的背景非常重要。 学生们会用这两种模式来学习中文,他们要研究的是哪种方式对提高听力能力更好。整个实验历时六个星期,每个话题50分钟。最后会有一个测试。实验结果是:通过“第二人生”进行听力学习的学生成绩更高,他们的听力能力提升也更快。所以3D虚拟沉浸的环境能够对提高汉语听力理解能力有更大影响。 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哪一种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就是说学生是否喜欢3D虚拟沉浸式的学习方式?结论很复杂。 在3D虚拟沉浸环境下,学生有更大的动力,“第二人生”可以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汉语。但另一方面,如果仅看图,他们更关注于听力。“第二人生”这个环境非常有意思,而且令人兴奋,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注意力下降了。 “第二人生”是一个多模态的学习环境,学生会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他们的虚拟化身,所以可能会有点分散精力。研究者收集学生的反馈,这是定性的数据。 学生会说,“第二人生”互动性更强,你会感觉好像身临其境。有个学生希望能够展示汉字,认为可以提示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在“第二人生”当中加一些汉字。当然,我们必须要有重复性的研究,因为这个研究的样本数比较小。 (三)移动汉字学习策略 下面介绍英国开放大学关于移动设备辅助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研究中使用了一个名为“汉字第一步”的汉字教学APP,帮助成年远程学习者学习汉字。 这是一个样本量很大的定量研究,有多种因素的考量。该研究关注学生通过APP学习汉字时使用了哪些策略,以及这个APP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策略的。 数据来源包括在线测试、在线调查、Email访谈和学习日记。研究者给了学生们18个策略,让他们回应是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的。例如,学习者将拼音输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来帮助自己认识新的汉字。 我们可以看到移动APP的影响很大,学生用得越来越频繁,他们也很喜欢这个APP当中的测试功能,因为他们想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就是这个APP所带来的技术可供性。所以移动技术、移动设备确实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学习者到底喜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研究发现学习者使用了一些社会和情感的策略。 社会策略方面,比如学生给中国朋友发短信或聊天之前,会用在线字典去查这些新的字,还会用他的朋友之前所用的字。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的中国朋友非常震惊我能够记住这些汉字,这是一个评价。这样的评价其实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间接的一些赞赏或积极评价能够支持学习者坚持下去,他会永远记得这种温暖的评价。这就是我所说的情感策略。 (四)微信和教师社区的实践 下面介绍的研究是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开展的。首先,他们引入了翻转课堂的实践。这是一种创新。 老师会担心,这能奏效吗?学生会喜欢吗?如果碰到挑战我们怎么做?于是大家尝试用微信来比较彼此的想法,相互支持。这是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者使用了“实践社区”这个理论。实践社区是一群有共同关注点,有相同问题,对某个主题有热情的人,通过互动持续加深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 实践社区有三个维度:第一,有共同的参与;第二,有共同的事业;第三,有共享的咨询库。 大家可以看到微信的可供性,它使教师能够进行持续地互动,并且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好处。所以这个研究切入点非常聪明。研究问题是,教师以何种方式利用微信功能?教师对参加微信教师组的经历有什么看法? 第三,使用社交媒体对实践社区的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对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教师是不是可以使用微信来获得持续性的职业提升? 一共有五个教师参与,他们都写了反思日志,题目包括:第一,你如何看待这种交际或者合作的方式;第二,在群聊中与其他老师互动时,你是不是碰到过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挑战?第三,你对有效使用微信群聊组的建议。 所有老师都是深度参与的。他们会说“今天下雨了,出门的时候要当心。”这听起来好像和教学没有关系。但是,它是一个社区搭建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你对其他人表示关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情感策略。 有的老师说了很长的话,讲述他这门课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问题,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整合起来。 所以,微信最大的价值就是你可以每天、每节课之后都反思,看到老师是怎样合作、分享的,这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是微信群的一个优势,它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它是一个私密的沟通平台。 所有老师都面临着翻转课堂的挑战,他们愿意彼此提供支持,因为他们都想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所以他们都想做贡献。他们会共同进行讨论。例如,他们会评价微信的自动翻译功能好不好。他们一起协商,希望能够找到最佳的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 当然,他们也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们可能会给彼此发一个他们想在课堂上所做的活动,会问其他同事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活动比较好。其他同事会就此给出一些反馈和评价。 实践社区的第三个方面是共享的咨询库。教师们有共同的一些记录,其中一个老师准备汉字复习和预习的PPT,同事们会提供他们的想法和反馈。微信群里存档的内容也非常有用,能够让老师之后进行反思。 他们可以回过头看他们之前在微信群聊里面存储的内容或者遗留的问题,这样工具就有了可供性,会影响我们做研究的方式。 很多年前,我们进行课堂研究,可能要在课堂上进行录像或录音。但现在通过微信群都自然而然地存档了,成为我们研究的基础数据。即使在整个教学完成后,教师们也依然可以通过微信群保持沟通。 他们认为,即使项目结束,这样的群仍然可以成为他们终身职业发展的一个工具。所以说,这样一个实践社区能够帮助教师成长。但是,这些参与者必须要对他们的愿景达成共识,之后才会非常有效。 五、CALL研究现在需要什么 (一)少一点实验性的研究 我们要关注的是真实性,以及生态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下,研究一个真的教学项目中所存在的对象,不是人为的,或者说故意为之的情况。 当我们做研究时,我们要对整个情境做非常详细的描述。因为,不同的情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一样。 (二)研究实际的学习者和教师行为 我们要详细地研究学习者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去看记录的行为,就像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我们研究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我们要去分析他们真正的行为,也就是在现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写下来、记录下来的行为。 (三)少一点对“新手”的研究 我们要看从新手变成专家的整个过程。例如,学习者用APP学习汉字的过程,我们可以去看一下他们第一年、第二年,或者他们已经用过三年APP之后的进展如何。 APP软件不断成熟后,他们的运用行为又是怎样的。不应该只研究刚开始应用这些技术的学生和老师。 (四)不要只关注工具 要分析学习者、教师的需求和课程设置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也要关注工具和课程设置的关系。 (五)重新检查工具箱 我归纳了一些技术辅助语言教学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第一,观测性的数据,你可以去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使用技术;第二,熟练程度和表现数据;第三,引出的数据,比如说问卷调查,还有学生的日志等;第四,档案数据,录音或者转写都属于此类。 技术辅助的语言教学研究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工具箱,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析档案数据,我们还可以把档案数据和其他类型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 总之,在CALL的研究中,首先,不要把关注点只放在工具上面,要关注工具的可供性;第二,一定要详细了解前人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做你的研究;第三,可迁移性,你不要做一个对别人没有任何意义的研究;第四是情境,做研究的时候必须要研究情境,了解研究背景是非常重要的;第五是三角测量,我们要有很多的数据源,不能只是一个问卷调查,或一个原始数据,必须要有档案数据,也要有引出的数据,数据越多,对每一个时刻的理解就越丰富。 最后,还有批判性和复杂性,你做的研究不能说一切都是完备的,你必须要有批判精神,要确认还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哪些问题没有阐明,如何改进等等。CALL的研究涉及很多因素,每个时刻都有非常复杂的内容可以解读。 结语 数字化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不同的方法论,我们可以通过技术了解当代语言学习,以及它在学生日常生活和身份中的地位和意义。 (本篇内容根据Cynthia J.White教授在2018高级讲习班上的讲座速记整理。发布于孔子学院官方微信号。现将讲座讲义与PPT上传学会网站,供广大会员参考。) 【PPT】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讲义】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 2018-08-24 混合型学习模式:理论与实践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编者按:顾曰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是语用学、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修辞学等方面的专家,近年来关注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等领域。本期内容,我们为大家带来顾曰国教授题为“混合型学习模式: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干货。 一、主旨思想:以学定教 (一)“教”的本质 我们有一部分行为不能由别人代替,比如我绝对不能代替你吃饭,不能代替你睡觉,不能代替你思想,这些都是个人单独的行为。人类有些行为也不能单独做,比如打乒乓球,一个人能练,但是不能打。 “教”是什么行为?教书能不能自己一个人?这是不可以的。所以,“教”本质上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学”可以不是人际行为,可以单独学。 学生可以没有老师,但是老师不可能没有学生。以学定教,这是最本质的东西。 (二)“教”的两面性 “学”可以没有“教”,但是“教”不能没有“学”。这个互动行为有两个要素,教和学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阴阳鱼。 (三)“教”的定位 理论上,“教”和“学”是不对称的,也是不对等的。教方行为服务于学方行为。教方行为要遵从学方行为的规律。衡量教方行为以学方行为的结果为标准。但教师教得好坏,以学生是不是学到东西为衡量标准,会有一个麻烦。 当年我在台湾碰到一位认识二十几年的老教授,我们是一起留学的,他告诉我学校不让他教书了。我说,你这么优秀,为什么不让你教了?他说他惩罚了几个学生,结果得罪了学生。学校说,你不能再教书了。 评估老师的行为是不是以学生学多少为标准?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以前我们的课程设置是“知识型”的,根据知识结构看学生学多少,学没学、学多少跟教师没有关系。 现在在香港,包括大陆,有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尝试“结果型的课程设置”。就是说,这门课学完以后,学生学到了多少东西,按照单子查,都学到了,这门课就成功。假如有学生说都没学到,就是彻底失败。这实际上就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完全按照结果型课程设置。 (四)先知学,后施教 根据我们上面对“教”的本质和定位,逻辑上讲,我们在施教之前就必须弄懂学习的规律。看有无适合于任何学习的规律,这就是我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五)在实践中的情况 “教”作为人际间的互动行为没有改变,但是在对称和对等这两个方面往往跟理论要求相背离。 “教”没有服务于“学”;“教”行为没有遵循“学”行为的规律;“教”行为没有以“学”行为的结果为标准。 很多大学“教”行为以“学”行为的结果为标准,但是这个做起来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大家要注意一下实际当中的情况。 二、学习的本质及类型 我们当老师要以“学”的规律来确定自己的东西。在实践当中可能你没有这么做,但是在做混合型学习、开发教材、做课件设计时,我今天讲的原则就特别重要。 (一)学习的本质 什么是学习?动物出生后瞬间就知道的、会的,谈不上是学习,凡是后天与外部环境互动后才知和会的都涉及到学习。 例如,婴儿出生后能做什么?一生下来会哭、会吸允、会听、闻、看等等。这些都是生下来就会的,不叫学。 小鸟需不需要学习?这是小鸟,这是花,这是贝壳。花和贝壳都不是小鸟的食品,但是小鸟在自己的草旁放了花和贝壳,为什么?求偶。这就是后天的学习了。 总结一下,什么叫做学习?人跟动物一样,动物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生存;人是动物,人同样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生存;学习是动物赖以生存的一种本能。其实人生下来的本能就是要学习。 (二)学习类型 1.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学习者跟环境的关系。 (1)适应型学习:学习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和谐协调。大家今天到这个会场,有没有做适应型学习?你们很自然地做了。 你们看,各位都是坐在椅子上,没有一个人是坐在椅背上的。因为椅背上不好坐,你们知道坐下面好。这就是典型的适应型学习。 (2)主动型学习:学习者采取行动,对学习活动做出贡献。 2.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学习的内容。 大家知道教外国学生汉语的时候,光教知识是不行的,他必须动口说出来;你把语法书从头背到底,知识非常好,但你是说不出来一个汉字的,必须变成技能。还有大家忽视的,就是情感型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型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比如说“书”用英文怎么说? (2)技能型学习:是从不会到会。但是从不会到会有一个时间的问题,时间状态一到状态二,中间有一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知识型学习和技能型学习的区别在于,“不会到会”是指技能。也有时间问题,时间状态一不会,到时间状态二的时候会了。有时候“知”比较容易一些,“会”比较难一些,有时候“会”确实要很多的时间。 (3)情感型学习:增强正面情感,抑制负面情感,从不善于人际交往到善于人际交往。情感型学习在学习理论当中被忽视了,但是近十几年被重视起来了。大家千万不要忽视情感型学习这一条。 3. 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很重要。 我们来做个测试,上图有四个人,哪个人是最重要的?哪个可能是秘书?这种关系是怎么知道的?靠体态语——距离、关系、姿势、动作等。这里涉及到的一些情感交流往往是通过很多的体态语表现出来的。 (三)学会学习 学习类型,按照学习环境,分为适应型学习、主动型学习;按照学习内容,分为知识型、技能型、情感型学习。这些是最高级、最基本的,就是学会学习。 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这就叫做学会学习的评估。 我们要了解自我。备课时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人类,甚至包括很多动物。你不是单智力的动物,而是多重智力的动物。这个设计对我们做课件设计,包括课堂教学都是极其重要的出发点。 我是反对用IQ的,IQ智力测试假定人类只有一种智力,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误导。我主张多重智力。Gardner提出多重智力理论,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体态智力。 我们要了解自我,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这是我在上海做的调查,我自己课堂当中情感的变化。8分30秒、31秒、32秒、40秒、41秒,通过脸部表情看它的变化,我们叫做“情感提示项”。其中这位老师低着头,这位一看就很紧张。 我们当老师的也是经常扫视全班。大家注意一下我的眼神,我不光看这里、看这里,我还要照顾到那里。所以,当老师要看到整个全场,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课件设计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控制课件用户的情感。假如说把情感的问题都设计进去,这是目前课件设计里面最高的境界。 (四)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 学习的时候根据你大脑的喜好来学,这是一个最新的学习理论。目前,关于大脑的理论有很多:白板理论、先知理论、生物架构。而整个学习理论的生理基础就是生物架构。 什么叫做学习呢?就是要在我们大脑里构建神经元网络。神经元之间连起来就叫学习。神经之间有一个空虚,要放电。放电变成电能,中间就构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放电的大小决定是否记得住,这也是情感型学习为什么重要。带着情感学习,放电的能量更多。这就是从神经元的角度解释情感学习。 学习的最基本要素:好奇心、感知、记忆、发现问题、使用工具、解决问题。 人类记忆(包括动物记忆),不是一个记忆,而是多重记忆。我用多模态来解释。 听觉记忆:超语言的听觉学习。(播放语音)你们刚才听到两个声音是吗?有没有一个声音你们觉得挺熟悉的?(观众:你的声音。)我们的耳朵知道这是我的声音,这是多重记忆、多重处理能力。这也是我们做课件常用的,把真人的声音藏起来,做虚拟的声音。如果我们带来一个高传真的喇叭,一听就能听出来,这是顾老师的声音,你想藏也藏不起来。 视觉记忆:超语言的视觉记忆。按照中国的标准,我是什么样子?你们能不能描写一下,顾老师戴眼镜、两个耳朵、一个鼻子,谁都有,要描写一遍很难。我到云南、西藏做社会调查的时候,藏区的藏民给我穿了民族服装。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是顾老师。这个信息就是提取出来以后存起来了。 我们的耳朵听到以后存起来了,眼睛看到以后存起来了,这就是多重记忆。 三、学习律、多模态学习原则及应用 (一)学习律 1. Law1 无法替代律 正像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吃饭、睡觉、走路那样,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学习。 2. Law2 学为过程律 学习是要花费时间的一个过程。时间跟时间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法替代的;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三个月说流利的英文绝对不可能;英语速成班,要取决于速成什么。 3. Law3 学需内化律 左耳进右耳出没有内化。 记忆内化。幼儿背唐诗,三岁的男孩唐诗背得溜,但他不一定懂,所以背唐诗没有用。但在某种方面,训练韵律节奏的方面是有用的。 概念内化。儿童背唐诗训练耳朵可以,但是没有概念,没有内化。 创新内化。用自己的话重新说出来的。概念内化到创新内化,这些就涉及到学习深度的问题。 运动肌体内化。我们教外国人学习生词,首先要解决发音问题。反复发音,训练发音器官的协调。这就是皮肤记忆力。 4. Law4 学会丢失律 通过学习得到的不是物件,可以永久保存,不是。学到的永远会丢失,有些丢失较慢,有些则较快。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5. Law5 自发与多发律 要使得所学的内容不容易丢失,一是要让学习由内而发,即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学以致用,边学边用。 6. Law6 动因律 前面讲的五个律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学习者的内在动力。缺乏内在动力,学习都是临时的、短暂的,随时都会丢失。 (二)思考与应用 1. 内化律 (1)有程度的问题。叫做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看见能认识,听到能回忆,能够重复,能够照葫芦画瓢,通过努力能够弄懂主要内容,所有这些都是浅度学习。 深度学习:能够自我表达,能够评判,能够变流,能够创新。 现在的微课、博客、手机里的APP之类,很多都是浅层学习,而没有到深层学习。这是现在网络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最大的误区。 (2)如何帮助学生内化? 要确立学习的类型;确定学习的深浅度;确定学习的长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不可替代律的重要性;选择具体学习原则。比如,知识类学习的原则:思中得学;技巧类学习原则:做中得学;情感类学习原则:换位得学。 (3)学习周期。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学习周期。深度学习必须有一个周期。比如,郑板桥区别了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听到的声音是眼睛看到的、感官系统感知的,要变成内化的、心中的东西,还要变成能说出来的东西,就是整个流程。 2. 过程律 过程律,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 针对某一个教材跟着教师学的过程,这是最典型的跟着教师学,老师最省力。还要加一些额外的教学资源,固定一些教材、指定一些补充的材料,我们现在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大部分还是这个模式。 “典型电子化设计”就是将纸质教材扫描到电脑里变成网络版,把文字版的教材配上声音、图像、视频,加在一起集成起来;另外,根据一个学习小组三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做成课件,再把它变成纸质的,这是从学生设计,而不是从老师;还有工具集成、学生进程的跟踪、学习秘书、网上辅助系统、学生互助系统、网上注册系统、网上教材。 (三)混合型学习模式 1. 纸质版学习流程:直接学习——自己练——增加内化——长期记忆。 2. 混合型学习流程:课堂学——网上学——单独练。 (四)多模态学习理论四原则 1. 多模态充盈体验原则 模态:感官系统加上神经系统在一起就叫“模态”。 多模态感官系统:人类在体验外部世界以后,各种感官系统都调动起来,产生记忆力。这是“多模态感官系统”。 多模态体验: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请你们吃烤鸭,一个是带你们到烤鸭店里吃,一个是让你们看烤鸭店的录像,还有一个连录像都没有、就看菜谱。哪一个感觉好?大家知道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多模态的体验”。 2. 多模态体验通感整一原则 所有的模态信息都是身心交融、整一和通灵的。 比如,宝玉、黛玉第一次见面,宝玉头有点歪、有点发愣、嘴抿了几下。一见钟情以后,涂抹出来了。这是全身的参与。 3. 多重、多种记忆系统原则 潜学习:视觉记忆与辨认、听觉记忆与辨认。 4. 全身学原则 用心学,用脑学。建立在“用脑学”上,即学习依赖生理和心理机制认知能力。全身学,首要基础是情感,情感是全身的,身心全部要用上去。 四、PPT:从实践到理论 (一)PPT实例 我们收集PPT建立了一个库,主要用途是参加国际会议和做课堂教学(两个环节:面对面和虚拟环境中)。 1. 区分双媒介、多媒介 双媒介是指“文字+图像”:文字代表一种媒介,图像代表另外一种媒介。 多媒介是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这类叫做Multimedia+text,多媒体;“多模态”就是我们的感官系统。大家不要混淆。 2. PPT、老师和用户之间互动的关系 Zero Interaction:第一类,PPT跟讲话人没有任何互动关系。比如,老师只看自己的PPT和屏幕;第二类,讲话人跟自己的PPT没有任何互动。 Some Interaction:比如PPT由讲话人自己控制,老师对着大家讲话,偶尔看看PPT。 Full Interaction:是指老师所有的动作、过程跟PPT是完全的同步。 3. PPT在课堂上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上把内容通过PPT全部演示出来; 第二,PPT对于现有的教材和讲义有一些补充性的东西,或者用PPT来增加演示的内容。 4. PPT在虚拟空间里的作用 让用户控制播放过程;讲话声音与口头文字同步;讲话过程与文字同步。 (二)实例分析 比如,教汉语的“酒”字,通过动画演变汉字的过程,把静态的汉字用动态可视化出来;再比如,把电子邮件的制作过程,即抽象化的过程,可视化出来。 还有关于从文字到声音的演示过程。比如,给汉字配上声音、图形与动漫化结合起来,我们教英语就是这么设计的,这是词汇学习。 其中涉及到多模态的衔接(Multimodal Congruence)问题。比如学生用眼睛看一段文字之后检查他的理解能力,这是没有模态的输出;用眼睛看,嘴巴说,这是模态之间的转化;不但说出来,还要表演出来,这叫做模态的衔接。这是我们评估PPT做得好坏的要素。 (三)评估参数 1. 要评估内容设计。主要包括:抽象概念可视化、多媒体集成、多模态化和眼尝经历、多模态优化。 2. 要评估增强效果。主要包括:同步有没有,包括多媒体同步、画外音同步、讲解同步;添加叙述有没有;动画有没有。 3. 能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合理使用工作记忆。元认知,包括层次、话语架构、内容向导、给大脑减负;还有焦点、区别与对比、观众互动。 4. PPT操作。自动的、演讲者操作、声音控制、使用者控制。 5. 外部资源集成。印刷教材、讲义、超文本链接。 (文章来源:孔子学院公众号,内容根据顾曰国教授在2018高级讲习班上的讲座速记整理,未经本人核对)
    ...
  • 2018-08-22 人机关系:教育技术的几大历史误区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启示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编者按: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基金会杰出教授——赵勇所作的题为“人机关系:教育技术的几大历史误区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启示”讲座干货。赵勇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技术经验与教学实践,阐释了如何通过调整技术与教师的关系,构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并与现场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一、现代教育技术:关注前沿还是反思过去? 今天我讲的这个主题很有意思,叫做教育技术。我们这个领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关注前沿了,不太关注过去。 教育技术领域可能是最容易犯周期性遗忘错误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每隔两三年一定会有一个“大词”出现,三年之后这个词就消失了。 因为技术永远在往前发展,每一个技术看着都比前面的吸引人,我们觉得吸引人的时候,基本上就忘记了过去。 2004年《纽约时报》宣称当年为慕课之年,去年就出现了慕课的死亡。我们从事研究的人其实很少关注教育、教学的理念,往往一直在追求新的技术。 可以这么说,现代信息技术几十年,在理论、创新、教育效果方面基本上没有多少进步。所以今天我讲的不是前沿,我要讲这几十年我们在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二、教育技术的发展 1985年,我把我们机械式的语言训练电脑化,开发了很多这种产品,例如自动化抽认卡。 1992年,我做了一个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网站。 2002年到2005年,中美两国教育部开始合作开展网络语言项目。 2005年,我们跟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开发了“新时代交互式英语视听说”教程。 2006年到2010年,我们在美国开设中小学的网络汉语课程,同时还在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编了第一个3D、多网络社区、多人汉语学习游戏软件。 其实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到现在为止,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比如说这几十年来,我们的语言学习效果是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这个我真不敢说。现在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以前高,但这是不是技术的原因?很难说。 三、教育技术的五大历史误区 其实我们追求技术是没错的,我们要用技术解决语言学的问题,解决教育的问题,这是没错的。而且技术确实具备这种潜力。但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技术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反思技术本身,总结教育技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几个原因。 我们总结出五大历史错误,这是从整个教育技术领域,而不仅仅是从语言教学领域来讲的。 (一)关系误区 什么叫做错误的关系?即教师与机器的关系,就是人机关系,我们没弄清楚,早期在教育技术领域,存在教育替代论,就是我们想用一个技术替代教师。现在这种思潮还在继续往前走。 不但有机器替代人的问题,还有机器替代机器的问题,比如不同媒介的相互替代。我们现在有了电子书,家里还要不要纸质版的书?电视出现是不是必然应该取代收音机?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二)应用误区 技术是拿来创造的,还是拿来消费的?教育心理学有个概念,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生自我内在创造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建构心理学。记下来的东西很多会忘,学生必须要自己重新构建,但是我们有没有给学生构建的机会? 现在大部分是传播性的技术,有很多教育基础软件,或者语言教育软件,纯粹是传播式的,就是我们有一个电子版的,或者是可控制的视频。不是学生创造语言,也不是学生应用语言,而是学生在消费语言。 (三)目标误区 目标与目标冲突的问题。传统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很多人认为宏观目标应该是提高考试分数。未来这个目标是不是要变化? 实际上,信息技术被我们传统的教育目标限制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大纲、考试,限制了新技术可能发挥的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关系。新技术出来后,应该重新定义教育,或者语言学习的目标。要从语言能力转化成教育能力和教育目标。 (四)假设误区 错误的假设,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是纯粹教语言,还是培养我们在虚拟世界里生存的能力? 进入21世纪,我们随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现在虚拟世界很大,我们的孩子可能有一半时间在里面,但是他们懂不懂如何在虚拟世界生活呢?不懂。 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在虚拟世界生活,我们更没学会如何在虚拟世界学习,我们要帮助学生的不仅仅是在虚拟世界学现实的语言,而且还包括通过虚拟世界生活,学习虚拟世界的语言。 (五)实施误区 就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传统基础教育实施的时候,往往是政府往下推行的,不是教师自发要用的。 很多老师说,新的技术,例如电子白板,基本上只有上示范课的时候才用,他没有真正使之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果要融入到教学,你必须自己不断思考,重新思考这门课的走向。 四、重新定义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是很复杂的事情。怎么考虑这个关系?这里就要考虑效率。效率是什么?如果同样的投入你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叫效率高。还有一种可能性,投入更少,但是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涉及到人机关系的问题。 如果说机器、技术可以取代人,降低成本,例如MOOC,一门课有20万人上,一个教授可以教20万人,肯定比一个教授教20个人强。但是,我们就要考虑它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基本上没有达到,可能80%的学习者,翻到前三课就不翻后面了。 如果我们抛弃人机可以替代这种观点,我们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首先可以看到,电视并没有取代收音机,但是重新定义了收音机的使用方法。 很早以前,收音机曾经在家里起到与电视同样的作用,50年代时,全家人围着一个收音机吃饭,后来电视出现了,慢慢成为家庭的中心。 收音机是不是真正被取代了?没有。我们开车的时候还在用,为什么开车听收音机?这就是功能的重新定义。 教师、人是不是都需要重新定义?我认为,任何的技术,任何的媒介,我把人也看成一种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说锤子,它对付钉子是最好的,但是你要用锤子去敲螺丝钉呢?你可以用,但它不是最好的。 每一种技术应该对应一定的功能,这在教育中会产生优劣的问题。我们现在设计的时候,其实很少考虑这个。我们总是想做一个全能的东西替代过去。这是我们教育技术一个很大的误区。 每一种技术,每一个媒介,每一个设计一定有它的目的,它适用于某一种功能,而不是所有的功能。如果你想替代它,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不能解决问题。 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跨媒介。你要让一个人融入一个环境里,每一种媒介都能够起作用。电视节目有配套的游戏卡、漫画、玩具、铅笔、书包等。 例如漫画,它是纸质的,可以随处带着,随处看。而且漫画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人的触觉、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时候还是觉得翻一本书舒服。铅笔、玩具、书包,每一种都有意义。 我们周围的媒介本身是有很多意义的。所以,我们要分析到每一种可能使用的媒介,它的特质、功能、优势和劣势。 五、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分析 在智能机器时代,教育向何处去?人工智能把人变为更好的机器,这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应该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好的机器。 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任务分析,语言教学有哪些功能是必须要实现的?有三点,任何语言教学要成功是不可避免的。 (一)输入/接触 第一个,叫做Input / Exposure,你不接触一种语言,不可能学会。 接触的语言必须有几个很重要的参数。第一,量大很重要,Sufficient/Abundant。我们语言教育失败的一个原因是教得太精,接触太少。 第二,高质量,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输入的质量要高,要有真实性。然后,i+1,还有多媒体。什么叫做真实?必须要完成一个真实的目标。比如说I have a nose。有任何交际意义吗?没有。“i+1”就是你学的东西一定要比你现在的水平高一点点,但是不能高太多。这就有一个挑战,“i”是我现在的水平,“i+1”,这个“1”是多少?不知道。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能不能给学生提供程度、难度刚刚合适的学习方法? 最后,多媒体,大家知道,在任何学习中,多感官的输入肯定比单感官的输入要强。你能看、能听、能摸、能闻、能尝一个东西,你理解就会更深入。 (二)练习 必须有练习,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往往会用错。为什么?练习不等于重复的记忆。 练习有几个参数,第一个叫做“A Lots”。心理学叫做1万小时定律。什么意思?就是一般来说,你要把一个事情做得很优秀的话,花1万小时是很必要的。而我们在课堂中,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多长时间自我练习? 怎么练习?重要的是有意义的反馈。我们给学生什么样的反馈?一对一的反馈,第一要及时,第二要有目的,第三,反馈可解决的问题。 反馈不等于给成绩。只要你给了学生成绩,学生肯定不学了。有意义的反馈很重要,有些反馈学生知道是自己的错误,但不可能改正。语言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记忆过程。 例如,中国人学英语,“he/she”,这是很简单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混淆的。那个时候你再提醒他也不一定有用,他只有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很多规则的形成都是这样。每个人的语言学到了什么程度,你给他什么样的反馈,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三)动机 动机,就是想不想学的问题。动机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本身必须是有吸引力的,而且内容必须与我有关,叫做Relevant。 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进步,现在我们在学习语言时,这个控制权往往是交给别人的,是老师判断你学得好不好,不是学生自我控制的,因此成就感低。 我们研究过,为什么游戏上瘾呢?一个是自我控制,是自己选择的。第二个是玩家觉得自己能成功,而且每玩一次之后,就知道下一次玩得好不好。在语言学习中,学生有多少时候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六、构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如果要设计一个新型的环境,我们怎样来考虑?提几个简单的标准,假如说你们设计软件,设计学习环境,不管做什么,要有一个浸入式的环境,语言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大的环境。 我们要重新定义每一个媒体在什么地方起作用。我提了一个想法,语言学习生态。例如,我们研究一个小池塘,它里面必须有不同的物种。 我们在设计教学环境的时候,人作为物种之一,电视、音频作为物种之一,活动作为物种之一,怎么结合?怎么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我认为这是未来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研究要思考的问题。 刚才讲的几个方面,有哪些事情是老师课堂里面干不了的?比如说,“大量的输入”老师是不是干不了?必须有媒介,有载体,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听,一个老师肯定做不到。 从动机的角度来说,一个再活跃的老师,个人输出量是非常有限的。再好的老师也没有演员演得好,表演力还是有限的。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技术是不是解决了输入的问题? 第二,“i+1”这一点,人很难做到。一个班再小,五个人,十个人,也很难做到“i+1”。你不知道这个学生要掌握什么东西,现在所谓个性化学习必须要以技术为支撑,没有技术支撑不可能做到。还有“大量的练习”教师做不到。一个班20个学生,如果每个学生单练的话,每个人能分多少时间? 其次,有些事情是教师不愿意做的。例如,当老师的,批改过多少让人头疼的作业?老师的工作里,有多少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同质化的劳动?这些机器完全可以干,你可以编一个软件减轻老师的负担。 然后,有些事情是老师可以做,也不太讨厌做,但是没有机器做得效果好。比如说老师声情并茂读一段书也挺好,可以解释一下。但是可能机器做得更好。 反过来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哪些功能是人可以实现,机器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互动,对吧?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人和机器的互动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三岁以前的孩子,他看电视、玩平板电脑,是学不会语言的,因为没有真正的互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之前有一个观点,技术可以提供很好的教学,不能提供很好的教育。教育是人的成长问题,人的情感、认知、道德的发展,教学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 在新的语言教学环境下,怎样重新培养教师?新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可能更多地是调动学生情绪,给学生互动。 智能时代教师可能就是学习机会的聚集者,是一个学生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学习环境的总设计师。 从语言输入来说,我们有谷歌翻译软件,谷歌搜索软件。在汉语学习方面有一个大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词汇的记忆,往往我见过一个生词,之后再也见不到了,可能五年后见到它又变成生词了,就是没有强化。 现在你学一个单词,马上可以通过词频软件,查出这个词,而且根据自己的水平,你可以在谷歌里找水平接近的文章。这个词可能在100个地方出现,可以扩展,你读这一句,这一段,这个词就出来了,以后你的家庭作业就变成这个了。这个软件应该很好开发,这是机器必须干的事情。 再如翻译软件。翻译软件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现在谷歌翻译、讯飞还不完美,正因为此,才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工具,可以让学生对它的翻译进行纠正、校对,让学生在用的过程中使这个软件更完美。 还有很多软件也可以用于练习,例如抖音,抖音是孩子练习的机会。大家可以思考怎么样使用练习,练习要是真实的,要有受众。比如说学英语的北京孩子,可不可以成为农村孩子的英语辅导员呢? 再比如,我们怎么解决输入问题?我们觉得老师的输入从形式上不够有吸引力,内容上不够丰富,而且不可能做到“i+1”这个难度。所以当时我们就设计了一个线上的内容,就是学生在线上先观看或者阅读,线上内容可以调整,有视频、故事、新闻等。我们可以控制它的速度,也可以控制它的难度。 我们要求个人通过网络自学,掌握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约课,大学老师不面对100个人讲课了,人的互动性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10个学生,英语水平都差不多,内容都掌握了,来跟老师见一面,这就把语言的社交性体现出来了。 实际上我们当时要把人、技术、不同的媒体特征区分开来,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总结 今天讲的几个内容我再总结一下,主要就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这可能是我们在今后教育技术中考虑的最大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对自我最有价值、最优的国际汉语学习生态?这里必须深刻考虑技术、媒体、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等因素。 第二个,应用误区,创造还是消费的问题,怎么样把技术变为学生创造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当然有一个问题,先“知”还是先“行”?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先“知”后“行”以前是有道理的。 但是现在我们的信息是即时的,你可以边“行”边“知”,甚至通过先“行”,当我知道我需要什么的时候,我再来“知”。这叫做即时性学习。 我今天讲了很多内容,其实是一种反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如果我们要超越过去,我们就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往前走。 国际汉语教育技术,重点不在于技术,在于教育,在于国际汉语。技术要为我所用。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是从教育、教学,我们自身的功能出发,改变我们自己。(文章来源:孔子学院公众号)
    ...
  • 2018-08-22 国际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动态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编者按:本期内容,我们为大家带来郑艳群教授题为“国际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动态”的讲座实录。郑艳群教授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她在本次讲座上介绍了国际上外语教育技术会议和期刊等信息,通过可视化工具分析了国际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内容,并综合介绍了汉语教育技术近十年来的成就和有待发展的方面。 我认为从教育出现之始就有教育技术,但是教育技术真正被大家广泛认识到,是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7年发布的定义之后。 AECT’97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后来,这个协会又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作了几次更新。 可见,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一些从未认识到的问题,或者突出了一些未曾注意到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最终教育技术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叫做“教育技术学”。那么,一个学科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有自己的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有自己的师资队伍。除此之外,还有专业的会议、期刊等。 一、国际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分析 (一)外语教育技术重要会议 外语或者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技术有专门的会议。对这些会议的主题和大会报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科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我们以CALICO为例。今年CALICO的主题是“连接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过去和未来”。我们通过可视化软件对大会主题报告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近期谈论最多的是资源问题。除了资源,比较突出的分支领域还包括:研究方法、技术、学习者、教学、习得等方面。 分领域来看,资源方面最突出的部分是平台和网站。 研究方法方面,比较突出的有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 技术方面,多媒体、网络和语料库最受关注,这与我2013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是吻合的(郑艳群(2013)世界教育技术现状和趋势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此外,CALL、CMC等也很突出。 对学习者的研究,谈到了很多方面。比如,个体差异的问题。 教学方面,对教学方式的研究最多;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就是游戏化教学。 习得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交互、反馈、回应这些。但是,国际上二语习得研究有一些转向,比如说从语言学的视角、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二语习得。所以,以后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可能要关注一些习得方面的新领域、新认识,结合起来考虑。 (二)外语教育技术重要期刊 期刊呈现出来的状况,与会议呈现出来的状况有非常多的、大幅度的相似之处。 在期刊论文领域图谱上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方法、学习者、技术和习得,都是比较受关注的方面;从主题高频词来看,较突出的也是“技术”和“语言学习”这两个点。另外,还会关注教的效果怎么样。 如果我们对教学技术做一个分析的话,可以看出比较受关注的是CALL和CMC。当然,这里也可以看到虚拟现实技术、多模态技术、blog、其他的数字技术等;还有一些平台技术、网络环境技术、多媒体技术。 应该说,技术的应用是相当丰富的,这实际上也提醒我们,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仍是我们思考的主线。但是,不同的技术可能在教学的某一个方面有不同的应用,应该进行具体分析。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及课程分析 我们考察了美国顶尖院校(Top 13)教育学院的课程情况,看到了一些比较“时髦”的专业和课程。比如,ERP、大脑、思维和教育等;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影像学、心理学与语言科学研究的网络编程、语言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语音处理神经生物学等等。 通过抽取关键词,我想可能归纳为这样一些特点:(1)关注新技术;(2)关注大脑、思维和网络;(3)关注认知、心理、感知和情感等方面;(4)关注神经、生物的问题;(5)关注教育、行为和社交等。 做一个总结,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1)外语教育技术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2)既有有形的物化技术,又有无形的智能技术。 这是我们作为语言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在未来,无论是专业还是课程,都会向着这些方面融合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其实就是学习过程和资源两大块。我们会从这两大部分来看汉语教学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应该说汉语的发展是合着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脉搏的。 二、汉语教学技术研究状况 关于教学技术方面,我们先来看近十年来汉语教学的进展,然后再来看一下它未来会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研究。 (一)近十年来汉语教学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1.多媒体汉语教学研究走向纵深 多媒体教学在上世界90年代末就慢慢进入到汉语教学的课堂。那时候的多媒体汉语教学研究,大家都在探索是否有用、怎么用。 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大家会比较理性地思考多媒体教学的问题。我们探讨用多媒体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有什么样的效果。多媒体到底是对输入有好处,还是对输出有好处?听说读写教学,用多媒体技术有什么不一样等等。 关于多媒体的研究,有的学者探讨了在口语教学中,多媒体在输入和输出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有的学者探讨了视觉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我之前做过一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图片表征的研究。我们对不同词类的图片表征方式进行了分类,并且最后找到了这些分类背后的语言学依据,即具有相同语义类的词经常也使用相同的表征方法。这对多媒体的资源建设非常有用,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论指导。 我认为多媒体的表达、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要回归一个理论,用这个理论来支持我们把多媒体教学做得科学。所以我主张语言本体、语言教学和语言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会促进本体的研究,正像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促进汉语本体研究一样,我们也发现了这样的例子。 2.网络汉语教学和学习设计研究成为热点 这个时期汉语网络教学研究都非常注重网络教学设计、平台设计。网络平台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实际上是特别大的一个开放领域。 有人说我也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一个网站和平台,但是我们可以研究很多的相关问题。比如,怎么在平台中给学习者提供一些服务,推送合适的学习材料,对学习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相关的研究还有网络环境下汉语学习策略研究、网络写作教学研究、同步视频教学研究、网络反馈方式研究、网络学习环境构建研究,包括个性化学习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网络教学研究非常丰富,跟我刚才做的国际外语教育技术关于网络教学研究的分析其实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些汉语的研究成果应该说都是网络教学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 3.探索汉语信息处理技术及前沿科技的应用 在网络教学中我们还看到很多新技术的应用。比如MOOC;还有机器翻译用于阅读教学的问题,很多小功能都可以这样去用。比如,在Word上面,我们可以做批注,对任何想要增、删、改的内容,或者字、词,或者句子、段落,都可以添加批注。 过去我们只知道文本的,其实还可以用语音批注,有个美国汉语老师就把这项功能用于汉语教学。所以,很多这种已有的常用软件中,自带的功能和应用都应该重视。 在前沿技术应用研究方面,还有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研究,对网络学习工具评测的研究,关于数据挖掘的研究。我们知道,现在有了一些网络平台,产生了非常多的数据。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数据,缺的是懂教学的,懂教学技术的人去进行数据分析。 对前沿信息技术的探索,我们汉语教学应该说与国际上是同步的。但是,怎么能够将它做得更好?能够既有理论的支持,又有具体的应用,又能够对大家有一种指导,相信这是大家共同期待的。 4.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出现了一些信息化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关注的是技术应用到底有没有效果,有什么效果。比如,对多媒体口语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对用电子抽认卡学习汉字的效果进行分析。 汉语的研究状况和国际的相比,基本上就是同步的。刚才说的实证研究方面,他们关注这个,我们也关注这个。 (二)对汉语教学技术研究的新认识 1.在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框架下开展汉语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来看一下教学技术研究的图谱。这个图是按照教育技术的定义来做的。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就这么一句话,但是真的给我们展开了一个蓝图,让我们在这个领域中看到自己所做的研究的位置,也看到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让我们看到已有的一些研究,也看到不足和空缺,也让我们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 2 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有很多,比如词语释义的问题。我们有很多释义手段,可以用母语,可以用目的语的元语言。有的学者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测算了汉语元语言的数量。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怎样用元语言释义,怎么用多媒体手段释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做的基础研究。 3 通过大数据的方法来推动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影响汉语教学的因素,发现更多技术环境下汉语教学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用丰富的汉语教育技术知识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还可以用丰富的学习分析结果,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和汉语习得研究提供支持。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汉语教学资源研究状况 现在,我们通过教育技术的框架图来看教学资源部分。 可以看出,教学资源运用的实践方面也是特别强,研究的人特别多;当然也有薄弱环节,那就是关于资源管理的问题,关于资源管理理论的问题;从总体来讲,这个理论方面都是薄弱的。 不要灰心,世界范围内外语的教学研究都有这种特点,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做好,给世界做一个引领,不是更好吗? 我们还能够看出这样的一个趋向,就是关于设计的讨论,关于开发的讨论,这些年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我们一起来看具体的内容。 (一)近十年来汉语教学资源研究的新进展 1.汉语教学大资源观阐释 我们过去会把教材、网络平台、语料库等当作资源,但是现在我对“资源”的认识变得越来越开放。我认为人也是资源,刚才说的无形的技术也是资源,我把它叫作教学的软实力。 过去我们对硬件关注得太多了,现在我们要开始关注软的方面了,要挖掘这种软实力,要有这样的资源观。很多研究,比如关于教材的研究,我认为都应该拓展成对资源的研究。 对大资源观进行阐释的研究中,一篇是崔永华老师写的,一篇是李泉老师写的,非常值得研读。 在技术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有更开阔的认识资源的视野,这样有利于资源建设、利用,也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开展。即凡是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都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我让学习者爱学了,这也是一个成功。这些可能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把它称作大资源观。 2.汉语教学各级各类资源库创建研究 以前受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限制,加上人们的认识和观念的限制,资源的创建很难。现在,各级各类的资源都有了,这些年建设了特别多的资源。 比如,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外国留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面向计算机辅助正音的汉语中介语语音语料库、基于偏误反馈的对韩汉语词汇教学信息库、国际汉语教学的语法资源库、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汉语纵向语料库等等。 对大数据平台上教学管理数据库的研究也受到了关注。其实凡是有留学生的部门,学生的很多信息都入数据库了。这些在过去不被人们重视的信息对于我们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别有价值,其结果可以反馈于教学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3.汉语教学资源加工与分析研究 资源的加工特别重要,也需要专门的研究,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推动和促进了资源建设的发展。 首先是语料库的标注。中介语的标注研究,除了词的标记,还会有一些其他的语义方面的标记。你要做什么研究,你就做什么样的标注。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规则,让计算机大批量地、自动地去做。 还有对标注内容的研究。大家对标注的研究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为了通用和共享,我们必须对标注有一个规范,这里也会涉及很多问题。 还有汉语教学词表的多元化和动态更新的问题。一些语言的变化,根据学生的不同等级有不同的标注,在这里面都有反映。 平衡性的问题是一个经典的、原始的问题,是语料库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个我们重视得不够,现在开始讨论了。在汉语教学研究当中,应该对它给予更多的重视。什么样的语料库适合什么样的研究,这些都是有条件的。 另外,还有多媒体素材库多属性标注的问题,视听教材的问题,教材难度分析的问题,语法的偏误计算及识别的问题。关于偏误的自动识别,虽然目前识别的正确百分比看起来低,但这是一个方向,我觉得应该好好做一下。 4.汉语教学资源运用与计算研究 这个方面我觉得也是特别有意思的。比如词语知识的自动提取,因为词汇知识不只是形式方面的,还有背后的搭配知识。还有分级阅读的研究,语料驱动的汉语教学研究,语法学习系统的设计,教材编著系统的研发。 我们有了资源以后就要考虑怎么做出教学系统。如果有教材编著系统,编教材的时候系统就会告诉你这个词第几次出现,频率是多少,这些工具我们都需要。 5.汉语教学资源研究展望 我们看到一些对汉语教学资源研究进行展望的文章。有面向网络平台的师资培训的研究,多模态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研究,还有其他语料库建设方面的问题,包括建设、加工等。 从资源方面来看,我认为资源研究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同时,与时代、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的教学相比,我们在资源方面不算差。2006年之前的十年,资源研究特别薄弱,但是现在这块的文章特别多。 (二)对汉语教学资源研究的新认识 1.应该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下去分析已有的资源研究的状况。 2.更新资源的观念并审视已有资源的建设状况。 3.应该对资源建设的理论及方法和手段进行变革。 4.借鉴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来解决资源研究当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一些像刚才我们说到的代表性的问题、平衡性的问题、标注规范性的问题,这些是所有语料库共性的问题。但是对于教学语料库来说,它的个性问题在哪儿?就是教育信息的标注,这些真的不容易,但是非常有必要。 四、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在丹麦,有这样一个学校,为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专门建造了大楼,使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能和个性得到尊重,这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是,当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信息化教学就真正地来临了。 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是泛在的应用。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汉语教学的冲击表现在多个方面。 我们应该从新信息技术视角审视汉语教学的变化,我们会看到新信息技术对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的拓展,其结果是世界汉语国际教育体系面临重构,最终走向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文章来源:孔子学院微信公众号) 郑艳群教授讲座PPT下载地址: 20180722-1-国际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分析 20180722-2-汉语教学技术研究 20180722-3-汉语教学资源研究 20180722-4-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