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随感杂谈
  • 2018-07-10 [原创] 对外汉字教学建言(二十二)——教识字要记比说兼用,以记为主

    随感杂谈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把生字与别的字作字形(字音、字义)比较,这有利于强化对生字的记忆,弄清差别,预防错别字。也有利于巩固学过的字。 教师还常常要求学员说一说字形,说字形的结构、特点、注意点。这样也有利于字形记忆,预防错误。这种分析字形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汉字教学,因为汉字中有很多字是有字理可讲的,如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 但是比和说不可过多,不可说得过多,占时过多。一般说一次、比一次就可以了,无非是引起大家联想,使大家注意。你说,我说,你比,我比,花时太多,没有必要。因此提出:“记比说兼用,以记为主”,即以记忆字为主。这种毛病在课堂中容易出现,应注意避免。生字是要靠反复再现,反复重现得以记住的。不要认为记字容易,不经必要的反复,记忆是不牢固的。所以学习语言文字非下苦功夫不可,包括记忆生字要下苦功夫。教师自己记住一个汉字也是下了苦功夫的,也要让学生下苦功夫。不要认为这样会太枯燥,非要变化多端。华而不实的教风是不适用于语言文字教学的。
    ...
  • 2018-07-10 [转发] 对外汉字教学建言(二十)教识字要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

    随感杂谈
      前面讲过,学汉语重点固然在字上,但也要学习充分量的词汇。甚至还要读句子,最后达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词、句皆会。这样才能过渡到阅读。 因此,识字教材中必须编入一定篇幅的词汇和句子。要让学员读词,读句子。 通过词汇的教学,不仅扩大词汇积累,而且可以巩固单字的记忆和理解。我不赞成背字,死记单字。这样会变得很枯燥,而且必然效率低下。我也不赞成只读词语,不读句子。没有读句(甚至读短文)的教材是乏味的。记忆单字必须读相应的词语和句子(固然不易编辑)。 然而又不能喧宾夺主。词语和句子是第二位的,学单字是主要的。不要急于读得太多,而要多多识字。等识字多了,不愁学不到词语,读不懂句子。这就是说要“先识字,后读书”。 这里又有了辩证法:字词句不可分离,要联系;但又不能失去字这个重点。 总之,在识字课,读词语、读句子的主要目的还在识字,这是牛鼻子,主要矛盾。教学时有这样清醒的头脑,才不致于失去重点。识字课与阅读课没有明显的界线。本质的区别在于教学任务、教学重点,这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这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它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
  • 2018-07-10 [转发] 对外汉字教学建言(十九)——教识字要形音义统一,以形为主

    随感杂谈
      课堂教学质量关系到教学成败,因此教学研究最后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要向课堂教学几十分钟要质量。 搞好课堂教学自然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但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必有无尽的创造。但其中教学指导思想是灵魂,是关键,是必须格外予以注意。 笔者根据数十年的实践,总结出汉字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可归纳为四点: 形音义统一,以形为主。 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 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 记比说兼用,以记为主。 先谈形音义统一,以形为主。 什么叫识字?汉字是由形音义三要素组成,识字就是统一掌握字的形音义。即: 识记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统一掌握形音义。即见形可知音义;知音义可再现字形。 即:字形——→字音、字义 字音、字义——→字形 简称“达到形音义统一”。三者中字形是关键,是核心,是重点,是难点。形是音义的载体,是学员必须要会掌握的新信息。因此必须突出形,教学时要在形上多下功夫。 当然,不是孤立学字形,而是要在记住字形的同时,记住这个字形所代表的音义,这就是达到“统一掌握形音义”。 既要统一掌握,又要抓住重点。以这个指导思想提高课堂教学就不会出现片面性,例如不会出现:1、把重点放在音义上;2、孤立记形,忘了与音义联系;3、平均使用力量。
    ...
  • 2018-07-10 [转发] 感恩

    随感杂谈
      来新西兰已经一个多月了。没有不适应,没有想家。唯一的想法就是:感恩,珍惜,不辜负。 说到感恩,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感谢孔院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来到新西兰这个纯净美好的国家;感谢孔院的老师们一直以来在各方面的照顾和帮助。感谢我的两个学校,Matipo Primary School 和 Tirimoana Primary School。在这两个学校,尤其是我的主校Matipo Primary School, 校长、老师和孩子们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关爱和帮助:校长会时不时跟我开玩笑,关心我找男朋友的现状;在上汉语课时,老师们不仅会尽可能地帮助我维护课堂秩序,也会跟孩子们一起认真学习汉语;没有汉语课的老师们,也会经常问候,让我慢慢融入了这个学校,不觉得自己是“外人”;走在学校的路上,总会有孩子争先恐后地打招呼、抱抱,很满足,很幸福;另外,学校还帮我找到了一家很好的homestay,人很友好,而且做饭很好吃!从来到homestay,我真的没想念过中国菜。 这样的一年,相信很快就会过去。我会珍惜在新西兰的日子,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辜负这些美好的人和事。
    ...
  • 2018-07-10 [转发] MLA生活

    随感杂谈
      工作起来,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看着日历,原来已经到了4月。 一个多月前在报告厅外翘首等待学校的老师还有homestay家人来接我的场景任然历历在目,那种紧张忐忑的心情也还很清晰。在被“认领”回家的路上,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就差不多被抚平了,跟他们一路谈笑风生。回到家中,更是被“妈妈”的体贴与慷慨所感动。 来到学校,即便环境很陌生,但是校长老师们的关心让我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 我们学校的汉语教学跟传闻中的不一样。学校的中文课很多,每天三到四节课,每节课80分钟,前两节课中间还不带休息的,学生从8年级到13年级的都有,说实话拿到课程表的时候觉得有点吓人,心里想着“说好的35分钟一节课呢”;看着老师上课,又想“说好的唱歌跳舞舞龙舞狮呢”。每天的午饭时间也都有安排,周二指导学生与台湾中学学生skype练习口语,周三扯铃俱乐部,周四课外辅导,周五“汉语桥”演讲比赛指导。对于那些想要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当然我也很愿意参与其中。 这一个月来,感觉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出试卷,改试卷,写复习指导。于是就很怕打击学生们学汉语的热情,也怕学生们对汉语失去兴趣。这个学期还没开始由我来上课,但是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如何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但又能根据课程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向学生们在教学中介绍中国文化;如何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区别性的汉语教学;如何开展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使之保持下去……这让我对下个学期的教学充满期待,同时也很忐忑,怕一切都与预想的不一样。 这一学期已经进入了尾声,对于新生活也已经越来越习惯,习惯每天早起,每天跟陌生人寒暄,每天帮着中文老师完成教学。于是作息越来越有规律,陌生人越来越少,跟学生们越来越熟悉。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似乎已经看到了越来越精彩的MLA生活。
    ...
  • 2018-07-10 [转发] 新西兰之行的心得体会

    随感杂谈
      新西兰之行的心得体会 从二月十四号浦东机场出发算起,来到新西兰已经一个多月了。这大概可以算是二十几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说是旅程但更是一份责任和机遇。刚到的时候的确有很多的不适应,无论是物价还是风土人情与中国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庆幸的是我们有一群一直为我们着想的老师还有强大的后援团。心里感觉踏实了许多。在接受了国内为期一月的培训和奥克兰一周的相关教学教育的知识灌输,我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 开学第一周是Diocesan School for Girls的EOTC周,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组织以及动手能力。作为汉语助教的我也有幸参与了她们的活动与学生们一起动手教小学生骑自行车的注意事项。十年级的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一起锯木头,钉钉子做踏板。一群从未做过木工活的女孩子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竟然也做得有模有样。虽然每天太阳都很烈,学生们还是坚持在太阳下进行活动,耐心地教小朋友们各种注意事项。为了形象生动还特别设计了游戏,让小朋友能够更感兴趣,到达效果。一周的活动的确是个考验,高年级的学生甚至要自己背包爬7七八个小时的山。自己划皮划艇,自己搭帐篷,自己住,没有人帮忙也没用家人可以依赖,一切都要靠自己。这周的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西兰教育的一大优点在于它的的确确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同时注重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的培养。这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在这里不但学习知识,在体育方面,动手能力,创造力组织能力甚至音乐美术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足,得到全面的进步。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
  • 2018-07-10 [转发] 体验新西兰小学音乐教学

    随感杂谈
      今年3月4日,南航的“大鸟”把我带到了南半球美丽的岛国——新西兰。一下飞机,两位穿着民族服装的毛利演员载歌载舞迎接我们,消除了我们的紧张与不安。欢乐的歌声告诉我,这里是个热爱音乐的国家,这里的人民也热情好客。 怀着兴奋的心情,我来到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北岸的小学——Willow Park Primary School.校长Mr Johnson 带着我参观学校,介绍校园里每个角落。我看到,绿草地上孩子们正开心地进行各项体育运动,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做着各种课堂活动,墙壁上是孩子们手绘的关于毛利文化的图案。每个见到我们的孩子都彬彬有礼地跟我们打招呼。于是,我很期待走进课堂的时刻。 每周三,Year1-Year3的学生们会先参加音乐课,然后再由我领到中文教室里学习中文。于是,我有机会参加了他们的音乐课。首先,孩子们由各班级老师排队带入礼堂,安静地坐在地毯上;然后会选出两位学生帮老师放歌词的幻灯片。随着音乐,孩子们跟着老师唱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风格的歌曲,并做出整齐的动作。更让人惊叹的是,在老师们不断的鼓励下,所有的孩子都十分专注,争先获得班级的加分。所有的人都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 我也很想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文歌曲的魅力。于是,在征得当地老师的同意下,我带上自己的小音箱和精心挑选的音乐走进了3年级的课堂。我选取的是古诗配乐,加上自编动作。因为唐诗是我们文化中的的瑰宝,五言绝句对仗工整,而且句尾押韵,让人朗朗上口。我选取的第一首古诗,是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先带着孩子们读了几遍,然后解释诗歌的意思,接合所学的语言部分,强调了“月”的含义。让我惊喜的是,随着悠扬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很快能跟着念出并唱出完整的诗,下课后他们都会小声吟唱着。看来,孩子们很喜欢古诗配乐。希望不久,新西兰的孩子们能登上舞台,吟诵我们的国学经典——唐诗。 现在的我慢慢适应了这里的教学,更爱上了这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我会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看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和语言结合,更好地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中文,更好地让孩子们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多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交流学习。
    ...
  • 2018-07-10 [转发] 路太遥远但歌声依旧

    随感杂谈
      来新西兰已经一个半月,我已然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再穿上长袖长裤全副武装出门;不再把纽币换成人民币觉得什么都贵;更不再为留在孔院不能与孩子亲密接触而遗憾,因为在这里有待我如家人的老师们,有点点滴滴的小事教会我独立思考,更有属于我自己的一群可爱学生。透过声音,我常常想象他们每个人的模样,他们的课堂,他们的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你心里已经有答案。没错,我们的课堂就是通过网络和电话的方式连接老师和学生的网上虚拟语言学习课,称之为Virtual Language Network。一台电脑、一个电话、一位老师就能满足那些偏远地区孩子简单又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常常想起自己的第一堂课,那手忙脚乱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很是好笑。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练习周一学生那些拗口的名字,却不想因为沟通的原因来了一批本该周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有一年汉语基础的),因此,称呼他们成了我的一大硬伤,每次要喊他们名字的时候我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不自信。“who knows…”“do you know…”这些是我觉得习以为常的课堂用语,但是现在好像都不奏效了,每当我这样提问要么就是一片沉默,要么就是一片混乱的回答。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中,称呼学生、组织课堂、管理学生和学生寒暄于我而言似乎都是问题。 但是我很感谢孔院老师和VLN负责人Rachel对我的帮助,是他们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他们告诉我只要你自信地喊出他们的名字,错了并不重要,学生会知道并理解你。他们跟我探讨怎么样使用课堂用语让学生明白、让课堂变得有秩序。接下来的几周,我开始用“你好”跟每个学生打招呼以确定他们是否参加了汉语学习;我开始试着跟学生交流,了解了更多关于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周末、他们的学习,这也拉近了我跟学生的距离;我开始用“Ruby, can you tell me? Do you remember? ”取代“who knows ?” 我开始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让学生建立起汉语交流的模块,选择怎样的方式让学生保持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事实证明,仅仅教单词是不够的,单独的句子是不够的。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与别人进行简单的对话是不是比只会说一些动物、时间的单词更有满足感呢!我用了4节课的时间教会了学生:你好。你好吗?我很好,谢谢,你呢?我也很好,谢谢。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现在每次上课,我们都会用这个简单的对话开始我们的课堂。我希望在这一年结束之后,我的学生仍然可以用流利的汉语跟新老师问好、交流,那肯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因此,我开始了我的音乐“创作”之路。我把学过的句子放进学生熟悉的曲子,学生竟然听一遍就自己唱起来了。他们带给我的惊喜总是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当你看到他们在聊天板上写下:Mandarin is fun! Mandarin is awesome! 这种开心远超过作为吃货的我吃到各种美食。 路很遥远,但孩子们的歌声依旧,汉语学习依旧!
    ...
  • 2018-07-10 [转发] 初见新西兰中文教学

    随感杂谈
      初见新西兰中文教学 我的主校是位于奥克兰的Holy Cross Primary School。在来学校前,我已经做好在见到学生时放弃说中文的打算。但初到学校,学生们见到我都会害羞地和我打招呼,说:“你好。”还有个6岁的小女孩扶着眼眶,瞅着我说:“Are you from China?”我笑着点点头。 “I can Speak Chinese,你好。你好吗?再见。不用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她认真地说着。我很意外,这里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讲几句中文,对中国文化都略晓一二,而且热衷于中文课。这不禁让我疑惑,是什么给了中文这么大的魔力。 我的指导老师(Leader Teacher)Jenny Booth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就是以后你的办公室,你的办公桌就在我的旁边,有些乱,很抱歉。”望着眼前的办公室,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说国外汉语教学材料匮乏,在这里,几乎所有的国内汉语教材都整整齐齐地挤在书架上。原来这就是我的办公室啊,看来在上海扫描的中文教材都用不上了。 我想,现在备课应该不缺材料了吧。但指导老师Jenny看着我惊喜的表情,说到:“非常可惜,这些书我都没看过。”这句话不得不使我想:为什么这些国内优秀的中文教材却如此被冷落呢? 后来和指导老师Jenny的交流,以及中文课观摩中,发现这些教材确实无用武之地。因为这个学校是小学和初一。也就是说学生的年龄段比较低,一个班一周只有30分钟的中文课。而在这30分钟中,教师只是讲知识,而学生只是安静听讲,没有“动手动脚动脑”的活动,那么这就是个失败的课堂。新西兰的教学注重实用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显然国内的教材适合成年人,注重语法和语言结构,语言教学内容过多。 这些学生们平时见不到中国人,使用汉语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当地的老师注重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最受欢迎的教材也首当其冲地成了《中文百宝箱》和《你好》。《中文百宝箱》这本教材基本上每节课都会使用到,老师计划好上课的话题,紧接着就去翻《中文百宝箱》。我翻了一遍《中文百宝箱》,才知道这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后来在我的中文课上,也发现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本教材的内容。但当地教师仍觉得教学资源奇缺,主要是中国文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国各大城市介绍等视频资料,因为国内的视频或因无英语讲解、视频软件不兼容、内容太复杂等问题而无法使用。 看到装备如此充分地办公室,以及千姿百态的文化活动。我暗想,作为一名Mandarin Language Assistant,我又能为这里的中文教学补充什么些什么呢? 当地的老师对中国文化讲解,课堂文化活动的设计、实施都相当娴熟,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和新西兰文化的对比,以及协助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但是当看到老师认真地教学生按笔画顺序写“中国”两个字时,却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以及当地老师因为汉语学习时间较短,因此第三声和第四声经常出现错误。因此当地老师们也是有意识地避开声调学习。指导老师Jenny非常热爱中文,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中文,也在去年顺利地通过了HSK3级考试,今年准备攻克HSK4级。但她同样难以排除这些教学壁垒。 这些壁垒严重地困扰着当地教师继续学习汉语的信心,也使我们国内教师对当地中文教学现状不得不担忧。国内中文语法、语音的教学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却缺少充满趣味性文化活动。我想,这恰是当地中文教师和国内中文教师相互学习的地方。
    ...
  • 2018-07-10 [转发] 朱 怡丨在但尼丁教中文

    随感杂谈
      在但尼丁教中文 有一千个想法不如跨出的第一步,从刚进大学,我就坚定地选择了对外汉语,这个将我引以为豪的母语和对外交流紧密结合的学科,到如今已经第七年了,岁月真是神偷啊,偷走了许多人的热忱,而我还坚定地走在自我构筑的理想道路中。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产生了七年之痒这个词,而在我与对外汉语结下缘分的第七个年头,终于有机会能一展身手,走出国门实地操练了。 现在,我来到新西兰这个美丽的国度已经一个多月,来但尼丁也快一个月了。经过初时的兴奋,现在已经很坦然淡定了。从容地欣赏美景,充满激情地工作。刚到的前两周主要是熟悉学校和环境,当然现在也还在熟悉当中。但尼丁是苏格兰外最像苏格兰的城市,建筑是典型的苏格兰风格,教堂随处可见,标志性的还有有着文艺复兴色彩的哥德式老火车站,新西兰的第一所大学,第一家博物馆,第一间医院。而且城市在山上,不论你在哪里,都能看到大海,蓝天,绿树,青山,还有古老优雅的建筑。澄净的环境是但尼丁,是新西兰最大的资本。 Homestay的一家人非常友善,男女主人都在学校工作,有四个孩子,两个工作,两个念书。刚来的第一天这家的女主人和女儿就带着我去市中心采购,很热情。因为这里人人都开车,所以公交很不发达,他们告诉我如果出行有什么不方便的都可以给他们打电话,待人很真诚。由于家里大部分都是基督徒,所以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去做礼拜,这对我来说也是个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在教堂也认识了很多人,礼拜结束之后也会讨论,有一次他们好奇中国人信什么,他们认为人活着都应该有信仰,虽然中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但是我告诉他们我们崇尚孔孟之道,和他们探讨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很多人知道孔子,看来孔圣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我在但尼丁有三所学校,分别是位于南部的Tahuna初中,西部的Balmacewen初中和北部的DNI。前两所在但尼丁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初中了,有近20个班级,和在奥克兰参观的几所学校一样,每个班配有一个教师,负责学生所有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体育等,其他科目如音乐、美术、厨艺、技术等分别到专门的教室去上课,在我的主校Tahuna有一间专门的中文教室,我可以自己按照需要布置教室,在闲暇时间也教教孩子们舞蹈。Tahuna有个语言组,教授德语和法语的David和教授日语的Yvonne人都很好,去年学了一年中文的Karen马上要去上海学习了,真为她感到高兴。 三所学校的老师待人都很热情,我也经常和主校的校长沟通,有什么想法他都很支持。选择中文的校长都很有远见,虽然现在学生学习中文的势头还不及西班牙法语等,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文绝对会异军突起。在体验的这两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指导他们阅读,每天都有至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虽然数学知识对中国的学生来说绝对是小菜一碟,但是解题的思考的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小组讨论是最多的课堂活动,团队合作显然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学校很重视运动,每天都有fitness,长跑2000米也是家常便饭,所以孩子的身体素质都很好,大冷天穿着短袖也没事。我想这也应该给我们国内的教育一点启示。 了解老师、学校、学生对于开展中文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新西兰的学制是一年四个学期,第一学期我有20个班,其中3个班是小学,学生基本都是欧洲移民,每个班级班风都不一样,有的积极,有的太闹腾,有的太沉默,有的是出生在新西兰的华人,有的已经学过一年中文,但是忘得差不多,有点刚接触中文,对中国不了解,各种学生都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十一二岁的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而且他们对中文不排斥,所以要利用这一点多开展文化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发对中国的向往和热爱,这对学习中文是绝对有帮助的。 最近的两个星期,教学渐渐进入正轨,每天备课上课,有规律却并不乏味,我热爱教育,喜爱孩子,我总想着能教他们更多的东西,让他们爱上这个古老博大的国度,爱上学习中文,学习灿烂的中华文明。十个月不长,但对于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家万里,离家记录没有超过一个月的我来说,着实不短了,每次和家里通话都是最温暖的时刻。总想着,如果能在这里做出一些成果就不枉此行了,我更相信在新西兰的这段时间将会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记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