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教学互动 » 文章内容

海外汉字教学需要改革(5) — 再谈“汉字教学笔画始”

  • 时间:2014-05-22 14:00
  • 作者:黄金城

我们在本网站发表的“海外汉字教学需要改革(3)—关于汉字的字感教学”中,提到长期以来汉字教学从学习笔画开始的做法不妥[注]。对这个观点,个别老师存有疑惑:中国儿童和外国学生都是从一字不识开始学习汉字的,为什么已经沿用千年之久的汉字教学法就不能用于对外汉字教学呢?为此我们决定再写一篇文章,把这个问题具体地解释一下。

现今通行的面向外国学生的汉字教学策略与方法与中国小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我们曾经拿小学语文课本和汉语教材作过比较。其中包括:

(1)中国小学教材一种:《语文》(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对外成人教材两种:《当代中文》汉字本(1)和《成功之路》(入门篇);

(3)对外中小学教材两种:《快乐汉语》,《汉语乐园》(1A) 。

结果发现它们十分相似:都从基本笔画开始,而且除《快乐汉语》外,都先学写数字。这一套教法乃是用于中国孩子的:凡学一字,必定口诵手写“点,横,竖,撇,捺”。老师强行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由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这种方法沿用千百年至今依旧可以大行其道。照样用在背景和环境全然不同的外国学生身上,难怪把学生都给吓跑了。

把笔画作为对外汉字教学的起点,存在着三个主要缺陷:

第一、从智能结构看。

根据加德纳(2004,p8-9)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识字”只需要语言智能和空间智能,而“写字”则需要再加上第三个智能,即肢体运动智能。对于初次接触汉字的外国学生来说,语言智能根本无法利用,只能依靠空间智能来感知汉字。这就是他们把汉字看成图画的原因。最简单的图画是平面几何图形,平面几何图形只有直线、曲线、长度、方向与角度等概念。课堂上所教的笔画显然大大超越这些概念,所以没有哪位老师会把汉字当作平面图形来教。虽然少数教材设计了“字形辨异”的习题,具有图形分析的性质。可惜没有提到教学法高度加以开发利用。其结果必然是笔画教学封闭了学生可以利用的认知渠道,汉字教学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效率怎么能提高?字形错误怎么能减少?

第二、从认知过程看。

假设给人看徐悲鸿的“奔马图”,他第一眼注意到的是“马”还是“马蹄”或“马鬃”?答案毫无疑问是前者。这反映出一个道理:通常情况下人对图形的感知过程是先整体后局部。同样道理,外国初学者“通常从图形上认读汉字, 摄取汉字的形体图像, 疏于记忆……很难分辨汉字的部件和笔画, 因此写起来常常丢三落四”(卞觉非,1999)。进一步,他们对汉字的认知过程自然也就会“整字认知早于局部认知”、“完形认知早于部件(笔画)认知”(张薇,2011:32-35) 。“汉字教学笔画始”恰好违背这个认知发展规律,所以不是一个好方法。

第三、从学习心理看。

教笔画就必然要涉及笔画规则,这个规则十分复杂:1.笔画要素:笔形,笔向,笔长(长,短),笔姿(平,斜),笔势(起笔、运笔和收笔的用笔方法);2.笔画组合(笔顺,配位,固定的笔画组合-部件)。这么复杂的内容,中国人自己尚且觉得很难,何况外国人呢?

试想一个把汉字视同图画、对汉字充满神秘感的外国人,突然学习如此复杂的汉字笔画规则,中间的认知落差何其之大,困难何其之大!“汉字难”的最主要症结就在于这个认知鸿沟。外国学生常常表现出来的畏难情绪、厌学情绪正是由此而来。

要克服“汉字难”,就一定要填平这个鸿沟,也就是学汉字不能直接从笔画开始。首先要让外国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与智慧,初步了解汉字性质与特点,扭转对汉字的误解,破除神秘感和畏难心理,为日后系统学习汉字打下必要的基础。为达此目标,需要设立一个汉字教学“预备期”。预备期教学的成功,是汉字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有关的具体内容请参考本网站“交流互动”栏目先前已经刊发的系列文章。

[]

当然,还有人从部件开始。但是“部件教学离不开基本笔画教学。”(安雄,2010)

【参考文献】

安雄(2010),汉字教学的一个新尝试,编辑委员会主编,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卞觉非(1999),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语言文字应用》第一期

张薇(2011),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检讨,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加德纳(2004),《多元智能》, 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