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国别调研 » 文章内容

比利时高校汉语口语教学现状初探

  • 时间:2013-09-03 13:00
  • 作者:黄艾

      比利时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一个人学习、使用几种语言是普遍且正常的事。随着中比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密切和深入,汉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承担汉语言文化教学任务的比利时高校汉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正确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能够用汉语进行一般日常会话和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是最主要的目的。

      比利时根特大学汉学系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开设汉语口语课程。本文将就口语课的教学背景和条件、多语言环境对口语教学带来的利与弊、学生的整体民族性格与个体差异对口语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教师、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口语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比利时高校口语教学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

      一 汉语口语课的教学背景和条件

      比利时高中生毕业后无需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就能够上大学。对于大学的选择,学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在高中阶段他们会选择自己主要学习经济、化学、科学、艺术还是语言等方向。这样的教育体制,就为汉学专业的大学生带来第一个学习背景:他们从一开始进入汉学系基础就不同。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确立自己要学习语言,并且是一门亚洲的语言的目标,在其高中学校他们已经开始选修相应语言课程,提前对汉字文化圈有所了解。进入大学后,有一定基础的和零起点的学生在一年级的基础语言学习中就能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口语课更是如此。

      汉学系的学生在完成第一年的专业学习后,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流失率,进入二年级后,一些人发现这门语言比他当初想象的困难得多,就不再继续学习。笔者在对根特大学汉学系二三四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中,称自己“因为高中数学和科学不好而决定学习语言”这一理由的人数最多;“从小就喜欢学习语言,觉得自己有学习语言的天分”紧随其后;接下来才是“喜欢亚洲文化”、“想要了解跟欧洲完全不同的语言跟文化”等等。同时在每一个年级,都有一至两名已经拿到其它专业学位的学生,因“就业需要”而选择重新到汉学系就读。学生对学习汉语的目的性和出发点不一样,倾注到学习中的热情和精力也就不同。从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口语交际训练来看,只有真正是因为“喜欢学习语言”而选择汉语学习的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关注度。而那些因“不知道学什么所以学了语言”或者“学别的不合适所以学了语言”的学生,更多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随意性更大。

      二 多语言环境对口语教学带来的利与弊

      比利时除了弗拉芒语(通常所说的荷兰语)、法语这两种官方语言外,民间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种族之间都还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欧洲的大环境也让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成为学生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的外语。在对根特大学汉学系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显示,会说三门语言的学生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这还不包括他们正在学习的汉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受超过4门语言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还为了为日后各种类语言学习打下基础而专门学习拉丁文。对于从小就习惯于学习多种语言的学生们来说,沟通交流的多重工具和更多的中介语是他们在学习汉语时的一大利器。根特大学位于比利时的荷语区,学生们主要使用荷兰语学习,但他们都精通英文,笔者授课使用英文作为中介语,对他们也不是障碍。

      根特大学汉学系各年级就有来自中国、波兰、荷兰、俄罗斯等国的交换学生。这样的融合更扩大了学生们已有的多语言范围,他们在课堂课后交流中会更有兴趣去学习和了解对方语言。这种更为扩大的多语言环境,也为汉语口语学习带来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汉学系学生中还有一部分特殊人群——生在海外的华人后代或者混血儿。在学习汉语方面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有的华裔或混血学生只是不识字不会写,但具有一部分汉语听说能力,在口语课的学习中,不仅自己能很好地掌握,还能配合老师为同学做交际示范,或为同学讲解;有的是拥有天然的语感,在语音语调方面,学习和接受程度明显好于其他学生;还有的会通过看中国电视剧、听中文歌来促进自己的汉语学习。这类学生的多语言环境相对而言对其汉语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同时他们还能从家庭获得练习和帮助的渠道。

      多语言环境为学生带来各种学习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弊端,最直接的一个便是多种类语言学习的负迁移交替影响。母语负迁移本已是外语学习的一大不利因素,在多语言环境下,学生的大脑中存储着好几种语言的发音规则、形态结构变化及语法规律,这会导致他们在进行汉语学习时受到来自更多种类的语言负迁移影响,更加混乱。其次,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在汉语之前,学生学习四五种语言看似很多,但同一语系的语言由于规则相近或相似,掌握起来并不太难,所花的时间也无需太多。汉语是一门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学生并无现成的经验和规律可循。花大量的时间、倾注大量的心血,短时间内没有明显提高或进步不大,会造成他们的挫败感,从而影响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信心。最后,多语言环境对欧洲本土的学生汉语口语学习还有一个不利影响,交流的媒介太多,“不得不说汉语”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笔者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班的留学生十几个人,来自十几个国家。课下交流的时候,欧美同学很自然地凑在一起说英语,但来自外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日韩的同学,都在用汉语交流。当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并不能用英语这种最通行的语言进行沟通时,使用正在学习的汉语反而成为他们之间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这是一种无奈之选,却也为他们的汉语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而在欧洲这种多语言环境之下,学生们的可选项太多。比利时学生要跟波兰来的同学交流,两个人脱口而出都是流利的英文,尽管他们都是汉语专业的学生,但在有其他可选进行沟通交流的媒介语言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沟通,除非刻意为之,几乎不太可能。

      三 学生的整体民族性格与个体差异对口语教学带来的影响

      我们通常把日韩学生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圈内的学生和把欧美学生为代表的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相对照,前者往往被贴上爱写爱记学习认真刻苦却不爱说的标签,后者却是学习随意大方好奇心重表现欲强的代表。而比利时学生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欧美学生差异很大。汉学系里的大学生更像是一群听话的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都要举手示意。他们的民族性格整体趋于保守,含蓄而内敛,重视礼节,讲究行为与场合的得体。从小就被教育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学生们,突然要在口语课堂上大声朗读,大方对话,大胆表演,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们整体普遍都有害羞、腼腆的特征,当然在汉语学习尤其是口语课学习中也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

      外语学习作为一个组织新知识结构的过程,它的习得是以联系以往所获得的知识为前提的,并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学生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动机、目的和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们虽处在相同的空间环境中,也有着颇为相似的获得以往知识的经历,但在汉语这门新的外语学习过程当中,同样腼腆害羞不善表达的学生,由于对汉语学习的不同目的,及作为学习主体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和付出的时间精力,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前文说到参与调查的根特大学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原因和目的不尽相同,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的,往往会是两类:以学习语言为乐趣,自认为有语言天分的人和以学习汉语为择业目标,希望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的人,后者更加明显。这两类学生中,前者想要通过练习中的良好表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后者则以非常明确和实际的理由告诉自己必须加强听说能力,把掌握汉语这种交际工具作为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准备工作来做。

      此外,学生自身的个体性格差异也会带来汉语口语学习的不同效果。好静和好动,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在习得母语和其他外语方面有不同的经验,也会影响到他们学习汉语的方式方法。克劳斯﹒杜霖(Klaus W.Döring)在《继续教育系统》(Weiterbildungimlernenden System)中将学习类型分为五种: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言语-抽象型和交谈型。个性内向的学生,较容易成为视觉、听觉型的学习者,他们通过看课本、资料,观察老师讲课,听并记录,来获得语言知识;性格外向的学生,愿意更多地参与交际训练活动,更容易通过触觉、交谈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对于汉语口语学习而言,很显然性格外向的学生能够占优势,因为口语能力的提高,必须是要通过实际的交际训练来达到的,绝非多听讲多做笔记就能实现。

      四 教师、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口语教学所起到的作用

      中国教师作为native speaker,很好地与本土汉语教师形成互补。尤其是在汉语口语教学方面,中国教师在语音语调的示范,交际素材的提供,交际环境的创设,交际文化的传播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口语课的教学任务都是由中国教师来承担。在中国老师的口语课堂,学生们能够得到真实的汉语交际语境,配合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和接受能力,调动其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保持口语交际练习的热情。

      现有的汉语口语教材,绝大部分是以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学习情景为背景而编写,用在国内的对外汉语课堂上能起到情景模拟甚至情景再现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但对于从没有到过中国甚至从没有去过亚洲的欧洲学生来说,使用这样的教材,显然过于生硬。因而在针对于比利时汉学生的口语课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必须按照学生的层级及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以相对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材为基准来安排教学内容。每一次口语课,在词汇和语法上配合学生的阅读课所学知识,根据交际目标的需要提供素材,创设较为真实的交际环境,提供开展对话的依据,还要设计出合理而科学的交际环节和流程。同时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提供合适的语言文化素材,并评断学生汉语应用的准确性,能够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交际体验,帮助他们达到交际训练的目的,得到口语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比利时高校的汉语口语教学有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方面的许多共性,也有一些独特的背景和教学条件。无论是面对宽松的教育体制,还是多语言环境的影响,汉语的交际功能这一口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如何根据学生这一文化语言携带体以及汉语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外国学生的共性中找到比利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创设较为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充分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克服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扬长避短,是口语教学的最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才能为提高其跨文化和跨学科交际能力等更高层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虹, 德国高校汉语口语课差异教学初探[J], 汉语学习,2000.2

[作者简介]:黄艾,女,19801010日出生,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比利时根特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