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讲习班 » 2018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前沿与应用 » 资源内容

混合型学习模式:理论与实践

  • 作者:顾曰国
  • 所在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浏览量:

   

编者按:顾曰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是语用学、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修辞学等方面的专家,近年来关注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等领域。本期内容,我们为大家带来顾曰国教授题为“混合型学习模式: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干货。


一、主旨思想:以学定教

(一)“教”的本质

我们有一部分行为不能由别人代替,比如我绝对不能代替你吃饭,不能代替你睡觉,不能代替你思想,这些都是个人单独的行为。人类有些行为也不能单独做,比如打乒乓球,一个人能练,但是不能打。

“教”是什么行为?教书能不能自己一个人?这是不可以的。所以,“教”本质上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学”可以不是人际行为,可以单独学。

学生可以没有老师,但是老师不可能没有学生。以学定教,这是最本质的东西。

(二)“教”的两面性

“学”可以没有“教”,但是“教”不能没有“学”。这个互动行为有两个要素,教和学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阴阳鱼。

(三)“教”的定位

理论上,“教”和“学”是不对称的,也是不对等的。教方行为服务于学方行为。教方行为要遵从学方行为的规律。衡量教方行为以学方行为的结果为标准。但教师教得好坏,以学生是不是学到东西为衡量标准,会有一个麻烦。

当年我在台湾碰到一位认识二十几年的老教授,我们是一起留学的,他告诉我学校不让他教书了。我说,你这么优秀,为什么不让你教了?他说他惩罚了几个学生,结果得罪了学生。学校说,你不能再教书了。

评估老师的行为是不是以学生学多少为标准?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以前我们的课程设置是“知识型”的,根据知识结构看学生学多少,学没学、学多少跟教师没有关系。

现在在香港,包括大陆,有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尝试“结果型的课程设置”。就是说,这门课学完以后,学生学到了多少东西,按照单子查,都学到了,这门课就成功。假如有学生说都没学到,就是彻底失败。这实际上就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完全按照结果型课程设置。

(四)先知学,后施教

根据我们上面对“教”的本质和定位,逻辑上讲,我们在施教之前就必须弄懂学习的规律。看有无适合于任何学习的规律,这就是我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五)在实践中的情况

“教”作为人际间的互动行为没有改变,但是在对称和对等这两个方面往往跟理论要求相背离。

“教”没有服务于“学”;“教”行为没有遵循“学”行为的规律;“教”行为没有以“学”行为的结果为标准。

很多大学“教”行为以“学”行为的结果为标准,但是这个做起来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大家要注意一下实际当中的情况。


二、学习的本质及类型

我们当老师要以“学”的规律来确定自己的东西。在实践当中可能你没有这么做,但是在做混合型学习、开发教材、做课件设计时,我今天讲的原则就特别重要。

(一)学习的本质

什么是学习?动物出生后瞬间就知道的、会的,谈不上是学习,凡是后天与外部环境互动后才知和会的都涉及到学习。

例如,婴儿出生后能做什么?一生下来会哭、会吸允、会听、闻、看等等。这些都是生下来就会的,不叫学。

小鸟需不需要学习?这是小鸟,这是花,这是贝壳。花和贝壳都不是小鸟的食品,但是小鸟在自己的草旁放了花和贝壳,为什么?求偶。这就是后天的学习了。

总结一下,什么叫做学习?人跟动物一样,动物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生存;人是动物,人同样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生存;学习是动物赖以生存的一种本能。其实人生下来的本能就是要学习。

(二)学习类型

1.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学习者跟环境的关系。

1)适应型学习:学习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和谐协调。大家今天到这个会场,有没有做适应型学习?你们很自然地做了。

你们看,各位都是坐在椅子上,没有一个人是坐在椅背上的。因为椅背上不好坐,你们知道坐下面好。这就是典型的适应型学习。

2)主动型学习:学习者采取行动,对学习活动做出贡献。

2.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学习的内容。

大家知道教外国学生汉语的时候,光教知识是不行的,他必须动口说出来;你把语法书从头背到底,知识非常好,但你是说不出来一个汉字的,必须变成技能。还有大家忽视的,就是情感型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型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比如说“书”用英文怎么说?

2)技能型学习:是从不会到会。但是从不会到会有一个时间的问题,时间状态一到状态二,中间有一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知识型学习和技能型学习的区别在于,“不会到会”是指技能。也有时间问题,时间状态一不会,到时间状态二的时候会了。有时候“知”比较容易一些,“会”比较难一些,有时候“会”确实要很多的时间。

3)情感型学习:增强正面情感,抑制负面情感,从不善于人际交往到善于人际交往。情感型学习在学习理论当中被忽视了,但是近十几年被重视起来了。大家千万不要忽视情感型学习这一条。

3. 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很重要。


我们来做个测试,上图有四个人,哪个人是最重要的?哪个可能是秘书?这种关系是怎么知道的?靠体态语——距离、关系、姿势、动作等。这里涉及到的一些情感交流往往是通过很多的体态语表现出来的。

(三)学会学习

学习类型,按照学习环境,分为适应型学习、主动型学习;按照学习内容,分为知识型、技能型、情感型学习。这些是最高级、最基本的,就是学会学习。

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这就叫做学会学习的评估。

我们要了解自我。备课时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人类,甚至包括很多动物。你不是单智力的动物,而是多重智力的动物。这个设计对我们做课件设计,包括课堂教学都是极其重要的出发点。

我是反对用IQ的,IQ智力测试假定人类只有一种智力,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误导。我主张多重智力。Gardner提出多重智力理论,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体态智力。


我们要了解自我,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这是我在上海做的调查,我自己课堂当中情感的变化。830秒、31秒、32秒、40秒、41秒,通过脸部表情看它的变化,我们叫做“情感提示项”。其中这位老师低着头,这位一看就很紧张。

我们当老师的也是经常扫视全班。大家注意一下我的眼神,我不光看这里、看这里,我还要照顾到那里。所以,当老师要看到整个全场,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课件设计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控制课件用户的情感。假如说把情感的问题都设计进去,这是目前课件设计里面最高的境界。

(四)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

学习的时候根据你大脑的喜好来学,这是一个最新的学习理论。目前,关于大脑的理论有很多:白板理论、先知理论、生物架构。而整个学习理论的生理基础就是生物架构。

什么叫做学习呢?就是要在我们大脑里构建神经元网络。神经元之间连起来就叫学习。神经之间有一个空虚,要放电。放电变成电能,中间就构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放电的大小决定是否记得住,这也是情感型学习为什么重要。带着情感学习,放电的能量更多。这就是从神经元的角度解释情感学习。

学习的最基本要素:好奇心、感知、记忆、发现问题、使用工具、解决问题。

人类记忆(包括动物记忆),不是一个记忆,而是多重记忆。我用多模态来解释。

听觉记忆:超语言的听觉学习。(播放语音)你们刚才听到两个声音是吗?有没有一个声音你们觉得挺熟悉的?(观众:你的声音。)我们的耳朵知道这是我的声音,这是多重记忆、多重处理能力。这也是我们做课件常用的,把真人的声音藏起来,做虚拟的声音。如果我们带来一个高传真的喇叭,一听就能听出来,这是顾老师的声音,你想藏也藏不起来。

视觉记忆:超语言的视觉记忆。按照中国的标准,我是什么样子?你们能不能描写一下,顾老师戴眼镜、两个耳朵、一个鼻子,谁都有,要描写一遍很难。我到云南、西藏做社会调查的时候,藏区的藏民给我穿了民族服装。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是顾老师。这个信息就是提取出来以后存起来了。

我们的耳朵听到以后存起来了,眼睛看到以后存起来了,这就是多重记忆。


三、学习律、多模态学习原则及应用

(一)学习律

1. Law1 无法替代律

正像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吃饭、睡觉、走路那样,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学习。

2. Law2 学为过程律

学习是要花费时间的一个过程。时间跟时间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法替代的;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三个月说流利的英文绝对不可能;英语速成班,要取决于速成什么。

3. Law3 学需内化律

左耳进右耳出没有内化。

记忆内化。幼儿背唐诗,三岁的男孩唐诗背得溜,但他不一定懂,所以背唐诗没有用。但在某种方面,训练韵律节奏的方面是有用的。

概念内化。儿童背唐诗训练耳朵可以,但是没有概念,没有内化。

创新内化。用自己的话重新说出来的。概念内化到创新内化,这些就涉及到学习深度的问题。

运动肌体内化。我们教外国人学习生词,首先要解决发音问题。反复发音,训练发音器官的协调。这就是皮肤记忆力。

4. Law4 学会丢失律

通过学习得到的不是物件,可以永久保存,不是。学到的永远会丢失,有些丢失较慢,有些则较快。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5. Law5 自发与多发律

要使得所学的内容不容易丢失,一是要让学习由内而发,即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学以致用,边学边用。

6. Law6 动因律

前面讲的五个律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学习者的内在动力。缺乏内在动力,学习都是临时的、短暂的,随时都会丢失。

(二)思考与应用

1. 内化律

1)有程度的问题。叫做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看见能认识,听到能回忆,能够重复,能够照葫芦画瓢,通过努力能够弄懂主要内容,所有这些都是浅度学习。

深度学习:能够自我表达,能够评判,能够变流,能够创新。

现在的微课、博客、手机里的APP之类,很多都是浅层学习,而没有到深层学习。这是现在网络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最大的误区。

2)如何帮助学生内化?

要确立学习的类型;确定学习的深浅度;确定学习的长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不可替代律的重要性;选择具体学习原则。比如,知识类学习的原则:思中得学;技巧类学习原则:做中得学;情感类学习原则:换位得学。

3)学习周期。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学习周期。深度学习必须有一个周期。比如,郑板桥区别了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听到的声音是眼睛看到的、感官系统感知的,要变成内化的、心中的东西,还要变成能说出来的东西,就是整个流程。

2. 过程律

过程律,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

针对某一个教材跟着教师学的过程,这是最典型的跟着教师学,老师最省力。还要加一些额外的教学资源,固定一些教材、指定一些补充的材料,我们现在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大部分还是这个模式。

“典型电子化设计”就是将纸质教材扫描到电脑里变成网络版,把文字版的教材配上声音、图像、视频,加在一起集成起来;另外,根据一个学习小组三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做成课件,再把它变成纸质的,这是从学生设计,而不是从老师;还有工具集成、学生进程的跟踪、学习秘书、网上辅助系统、学生互助系统、网上注册系统、网上教材。

(三)混合型学习模式

1. 纸质版学习流程:直接学习——自己练——增加内化——长期记忆。

2. 混合型学习流程:课堂学——网上学——单独练。

(四)多模态学习理论四原则

1. 多模态充盈体验原则

模态:感官系统加上神经系统在一起就叫“模态”。

多模态感官系统:人类在体验外部世界以后,各种感官系统都调动起来,产生记忆力。这是“多模态感官系统”。

多模态体验: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请你们吃烤鸭,一个是带你们到烤鸭店里吃,一个是让你们看烤鸭店的录像,还有一个连录像都没有、就看菜谱。哪一个感觉好?大家知道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多模态的体验”。

2. 多模态体验通感整一原则

所有的模态信息都是身心交融、整一和通灵的。

比如,宝玉、黛玉第一次见面,宝玉头有点歪、有点发愣、嘴抿了几下。一见钟情以后,涂抹出来了。这是全身的参与。

3. 多重、多种记忆系统原则

潜学习:视觉记忆与辨认、听觉记忆与辨认。

4. 全身学原则

用心学,用脑学。建立在“用脑学”上,即学习依赖生理和心理机制认知能力。全身学,首要基础是情感,情感是全身的,身心全部要用上去。


四、PPT:从实践到理论

(一)PPT实例

我们收集PPT建立了一个库,主要用途是参加国际会议和做课堂教学(两个环节:面对面和虚拟环境中)。

1. 区分双媒介、多媒介

双媒介是指“文字+图像”:文字代表一种媒介,图像代表另外一种媒介。

多媒介是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这类叫做Multimedia+text,多媒体;“多模态”就是我们的感官系统。大家不要混淆。

2. PPT、老师和用户之间互动的关系

Zero Interaction:第一类,PPT跟讲话人没有任何互动关系。比如,老师只看自己的PPT和屏幕;第二类,讲话人跟自己的PPT没有任何互动。

Some Interaction:比如PPT由讲话人自己控制,老师对着大家讲话,偶尔看看PPT

Full Interaction:是指老师所有的动作、过程跟PPT是完全的同步。

3. PPT在课堂上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上把内容通过PPT全部演示出来;

第二,PPT对于现有的教材和讲义有一些补充性的东西,或者用PPT来增加演示的内容。

4. PPT在虚拟空间里的作用

让用户控制播放过程;讲话声音与口头文字同步;讲话过程与文字同步。

(二)实例分析

比如,教汉语的“酒”字,通过动画演变汉字的过程,把静态的汉字用动态可视化出来;再比如,把电子邮件的制作过程,即抽象化的过程,可视化出来。

还有关于从文字到声音的演示过程。比如,给汉字配上声音、图形与动漫化结合起来,我们教英语就是这么设计的,这是词汇学习。

其中涉及到多模态的衔接(Multimodal Congruence)问题。比如学生用眼睛看一段文字之后检查他的理解能力,这是没有模态的输出;用眼睛看,嘴巴说,这是模态之间的转化;不但说出来,还要表演出来,这叫做模态的衔接。这是我们评估PPT做得好坏的要素。

(三)评估参数

1. 要评估内容设计。主要包括:抽象概念可视化、多媒体集成、多模态化和眼尝经历、多模态优化。

2. 要评估增强效果。主要包括:同步有没有,包括多媒体同步、画外音同步、讲解同步;添加叙述有没有;动画有没有。

3. 能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合理使用工作记忆。元认知,包括层次、话语架构、内容向导、给大脑减负;还有焦点、区别与对比、观众互动。

4. PPT操作。自动的、演讲者操作、声音控制、使用者控制。

5. 外部资源集成。印刷教材、讲义、超文本链接。

(文章来源:孔子学院公众号,内容根据顾曰国教授在2018高级讲习班上的讲座速记整理,未经本人核对)